楊海濤
(四川省犍為縣石溪初級中學,四川 犍為 614400)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做好對其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能夠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為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意志品質提升帶來支持。從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存在興趣缺失、動力不足的情況,這與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科學有直接關系。為了進一步發揮出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初中素質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做好對其教學研究至關重要,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探討。
從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是主要問題。為此,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教育觀念,發揮出課堂導入階段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作用,讓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導入產生知識探究欲望和學習主動性,為他們的學習進步帶來支持。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導入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然后結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以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例如在進行《網絡改變世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就在課前導入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有時下最流行的網絡游戲片段、也有各種網絡技術成果的展示,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他們所了解和喜歡的游戲入手來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發現網絡的魅力。在抓住學生注意力基礎上,我會以對比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網絡的利與弊,讓他們明白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生活帶來改變,也能讓人誤入歧途,由此來調動學生對于網絡的探究主動性,讓他們可以與我一起去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之所以存在偏科、厭學的情況,就是因為教師過于單一、死板的說教,讓學生無法體會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樂趣,更不明白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意義。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加強對新課程標準中創新教育模式的學習,并結合對學生學習需求以及學科教學目標的分析,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由此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促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進步。例如在進行《青春萌動》一課的教學中,我在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為他們設計了自主學習模式,其目的就是在尊重他們心理成長特點的基礎上,讓他們更為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和成長過程。在完成自主學習后,我會與他們進行討論,其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們的自主學習效果,同時給予他們思想上的引導,讓他們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成長,并學會正確處理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為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支持。
“設計專項訓練,強化學習效果”是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通常情況下,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訓練多以問答為主,這種訓練方式既不利于強化學生的觀念,也無法讓教師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因此遇到困境。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發揮課堂訓練環節的教學價值,教師必須要結合對教學內容的分析為學生設計專項訓練內容,由此來實現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效果的強化。例如在完成《凝聚法治共識》一課的學習后,我就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當下引起關注最大的幾個社會事件,包括“昆山反殺案”、“高鐵霸座事件”以及“公交車搶奪方向盤事件”等。完成播放后,我會與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由此來考察學生在道德價值觀念方面的水平,并進一步強化他們對于法治的認知,從而培養起他們的法治精神,為他們以后的成長打下基礎。
“組織生活實踐,培養思維品質”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項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學科,其所以知識內容都來源于生活,更應用于生活。雖然,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但其并不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因此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實踐,由此做到借助生活實例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他們正確的思維品質培養帶來支持。例如在完成《服務社會》一課的學習后,我就會經常組織學生去進行社會服務活動,例如去參加義務植樹、到公園中去撿垃圾、進行慈善義賣等,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社會活動來增強他們的社會體驗,并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念。除此之外,在每年的“老人節”我都會組織學生到敬老院中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衛生、與老人聊家常、給老人表演節目等,讓他們深深的感受到關愛老年人是社會更是自己的責任,由此樹立起學生尊敬老人、愛戴老人的觀念,為他們的道德素養提升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做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是實現道德與法治創新教育目標的重要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負責人,其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能夠為他們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調動,并可以在具有趣味性的課堂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寓教于樂,在幫助學生實現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有效樹立的同時,也為進一步推動初中素質教育目標的發展帶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