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要防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智慧提出的關于農村、農民、農業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見解和出臺的新舉措、新政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聞天(1900—1976)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理論家、經濟學家,忠誠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踐行者。因此,學習和研究張聞天現代鄉村發展思想,對于深刻理解、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具有重要理論參考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張聞天;鄉村發展;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5-0027-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智慧提出的關于農村、農民、農業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見解和出臺的新舉措、新政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為鄉村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聞天(1900—1976)是我黨歷史上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他在東北工作期間(1945.11—1950.2),遵循新民主主義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注重農業生產力發展規律,探索出了一條清晰的中國現代鄉村發展的總體戰略和具體設計:以發展農業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市場為導向,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武裝農業,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開展各種各樣的經營形式,以副業為著力點,探索對接副業與農業、融合農民與工人,邁入農業商品化、市場化,農村產業化、城市化,農民社會化、市民化的發展軌道。今天,發掘、學習和發揚張聞天中國現代鄉村發展思想,對于深刻理解、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
一、以發展生產、提高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為根本任務
1948年2月19日到20日,張聞天在《合江農村的新形勢與新任務》中強調重視生產和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途徑和思路。首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的代表,應盡可能努力滿足占全國人口絕大數的農民的要求。土改基本完成后,過富裕的生活,“是今天農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的基本任務。”[1]其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提高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1]。張聞天進而就發展生產,提高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等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建立互助組,通過農民的互助合作勞動以發展生產。他認為,農民的個體經濟,不經過勞動的互助合作,生產力很難迅速提高,因此,必須大力提倡在農民個體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勞動的互助合作,這是新民主主義農村的前進方向。二是正確對待新富農經濟。這是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生產方式,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民結構的完善和農業布局的調整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應該而且必須容許其存在和發展”[1]。三是貫徹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黨的生命線和黨員干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的傳家寶。因此,在作農村工作中必須緊緊以貧雇農為骨干,團結中農,動員廣大人民自己動手進行生產,在農村集中激發所有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張聞天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鼓勵農民為發財而努力生產,發展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實實在在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啟迪。
二、以市場為導向,以商品流通為中間環節,依據便利的地理條件發展農村副業
第一,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副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副業不僅為農民富裕提供了一條渠道,更要的是豐富了國家經濟組織形式,繁榮了農業經濟。張聞天在《把遼東省的生產建設提高一步》中指出,副業生產“在農村生產力中占一個很重要的地位(至少占農村生產量的20%)”,“農民生活上升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副業生產。”《把遼東省的生產建設提高一步》[2],東北地區有豐富的資源,有便利的地理條件,有良好的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所以副業發展有很大的空間,“特別是養雞……發展前途很大。”[3]遼東省結合張聞天發展農村副業的思想,依據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切從遼東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出臺了《發展遼東特產的初步意見》。并要求把整頓與發展供銷合作事業、“與副業生產及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4]。
第二,結合當地有效資源,充分利用地區優勢,大力發展副業。東北有豐厚獨特的各種資源,依據先天的優勢,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條件,最大效能的調動農民的創造性,在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基礎上提出“多種特產:棉、麻、煙草、花生之類”[2]來發展農村經濟。
第三,積極對接鄉村與城市市場,主張合理有序健康地展開公平競爭,開辟促進商品生產和商品銷售的新途徑。副業生產特別是農副特產品,是激發農民創造財富積極性的有效方向,是促進農村發展繁榮,增強農村實力的經濟作物,是調整農業結構、完善農業有機組成的內在動因,而農副特產品與市場有緊密的聯系,為了進一步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避免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讓農民切實在發展副業中致富,就必須有針對性的考察市場,密切把握市場變化情況和產品的流動動向等。《關于冬季發展副業生產的指示》和《合作社與國家商店代銷代購暫行辦法的決定》不僅強調了市場在引導農民發展副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特別強調,價格作為市場調節的杠桿應在副業生產中引起政府和農民的重視。這種富有遠見的提法不僅為建國后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的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也為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豐富和完善提前進行了一次預演。
三、用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武裝農業
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的有效結合與完整配置是工業文明代替農業文明的重要標志,所以,要實現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就必須重視以現代工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帶動現代農業的強力發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的大踏步推進和發展。“農民改良種子,改善土質肥料,也需要科學知識”,“技術一天天的重要了”[5],今后要努力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并大力宣傳科學技術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這一做法,張聞天先是通過機器來推動農民走向集體化的思路,通過農民的初步認識機器在農業耕作的作用,然后在實踐中一步一步的引導,從而讓農民重視學習科學技術。他的做法是,“先從公營農場開始試驗,……合作而集體化。”[6]同時,張聞天還反對不重視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而單純依靠以往經驗來從事農業耕作的方法。“以為不經過農村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不發展城市工業使之能給予農民以機器,就能農村集體化的觀點,是錯誤的”。[7]
四、以副業為著力點,探索對接副業與農業、融合農民與工人,邁入農業商品化、市場化,農村產業化、城市化,農民社會化、市民化的發展軌道
張聞天從遼東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農民素質出發,從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出發,從尊重農民致富愿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出發,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趨勢出發,富有遠見性的提出,“副業對于一部分,……這對于提高社會生產力作用很大。”[2]很多副業可以發展成為農民的專業,從而成為副業方面的專業戶。以此為思路,進而提出了以發展農村副業為農民增收的燃力點、著力點,探索副業與農業、農民與工人有機結合并融匯協調健康穩定有序的發展,最終邁入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村產業化、城市化,農民社會化、市民化的發展軌道。這是張聞天高瞻遠矚站在農村經濟長遠發展、農民素質綜合提高、農業興盛繁榮穩定的前沿,在中國東北即將進行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富有見地的真知灼見。遼東省依據張聞天的新思路、新見解,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提出了遼東省發展農業的戰略部署和目標:第一步,“由目前以糧食生產為主”,“逐步發展到糧食、特產并重”,限定為五年;第二步,“由糧食、特產并重”,“逐步發展到偏重特產為主”……為發展農村經濟服務。”[8]這實際上是在實踐中對農工結合、農副結合的肯定并付諸實施,更是全面發展農業經濟、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的開始,為今后解決“三農”問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總之,張聞天的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新思路,不僅豐富和完善了毛澤東思想,也為鄧小平理論提供了重要思想淵源。這些新思路、新見解對于建國前東北農村經濟全面恢復和全面繁榮以及建國后我國農村的發展和建設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當前“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的農村發展的推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聞天文集(三)[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392-393,395.
[2]? 把遼東省的生產建設提高一步——1950年2月3日在遼東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遼東大眾,1950-02-08.
[3]? 中共遼東省1949年10月4日給東北局關于冬季工作計劃的指示(打字稿).
[4]? 中共遼東省委1949年10月4日給東北局關于秋季工作計劃請示(打字稿)——遼東省第一屆黨代表會議》引述張聞天報告[N].東北日報,1949-10-23;遼東大眾,1949-12-02頒導副業生產——冬季農村工作的中心(社論).
[5]? 張闡天在1949年6月2日在遼東省委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6]? 張聞天文集(四)[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3.
[7]? 農村經濟發展的前途問題[M]//張聞天社會主義論稿,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2.
[8]? 劉瀾波.遼東省人民政府一九四九年的工作報告[R].195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