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華
摘 要: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是積極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培育一批產業融合先導區”要求的重要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2018年,彰武縣被農村農業部確認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單位。對此,彰武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礎上,提出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創建;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32-02
一、基本情況
1.以農牧結合為主的第一產業發展向好。一是作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近年來,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75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連續三年突破100萬噸。二是作為省級畜牧基地縣和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畜牧業已形成了生豬、奶牛、肉牛、肉羊四大重點產業,全縣規模養殖場總數390個,其中生豬養殖場(區)98個,奶牛養殖場(區)53個,肉牛養殖場(區)101個,肉羊養殖場(區)102個,禽及其他經濟動物養殖場區共36個。三是地處農牧交錯帶,是國家半農半牧縣。
2.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步伐加快。截至2016年6月末,彰武縣已立項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有118家。其中,銷售收入2 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3家,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稅收1.8億元;2016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增長1.2%,稅收1 080萬元,帶動農戶25 000戶;龍頭企業21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13家,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2.5億元,稅收0.9億元;2016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增長2.7%,稅收650萬元,帶動農戶11 400戶。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創建優質品牌15個。重點打造了彰武縣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建立了健全的食品安全體系,融合北斗導航、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建設遼寧冷鏈物流全程實時監控與追溯系統。
3.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共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110個。生態型旅游景區10處,其中包括1個國家3A級景區、1個國家2A級景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星級旅游飯店4家,星級農家樂20家,旅游購物商店12家。培育了6個特色旅游鄉鎮和13個鄉村旅游專業村,已與省內外2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110萬人次,同比增長19.5%,實現旅游行業總收入9.5億元。全縣直接和間接參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從業人員總數近3萬人。
4.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體逐步形成。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創新發展生產經營型和服務型經營主體的要求,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產業融合發展主體相互滲透。目前,彰武縣具備種養大戶1 02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 165個,家庭農場310個,農事龍頭企業44戶,建成睿洋黑果藍莓、富鄉村櫻桃等企業帶動型,五峰亂山子、豐田雙龍等鎮村主導型,紅星合作社、寶盈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領辦型精品項目區106個。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建立股份合作社,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深度融合不夠。彰武縣以農業為主,雖具備一定的初加工基礎,但農產品深加工不足,大部分農產品以原料形式銷售,產業鏈條短,農業產業鏈收益不高,制約了農村產業融合的效果。
2.產業融合關聯度不夠。一是示范帶建設是集農業、畜牧、旅游等多產業共同融合發展的工程,市、縣雖然出臺了扶持政策,但加工營銷和休閑體驗等方面資金缺口依舊較大。二是農業科技支撐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依然滯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仍存在機制不活、保障乏力、管理缺位、青黃不接等問題。農村科技服務網絡滯后、農產品市場信息滯后等問題也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業產業橫向融合。
3.農業經營主體制度創新不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關系不夠緊密,農民還沒有成為共享利益的主體。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合作內容單一,組織形式較為松散,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組織形式有待完善。受土地流轉體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規范、途徑不順暢的影響,制約了土地向種養大戶集中。加上農民傳統思想嚴重,擔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產資料,寧愿“撂荒”不愿“流轉”的現象依舊存在,導致土地流轉力度不大、范圍不廣,土地產出率和規模效益較低。
4.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夠暢通。一是農業市場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流通主要依靠城鄉集貿市場,存在著流通成本高、信息不靈和產銷銜接不暢問題;二是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一些優質農產品賣不上價,對外輻射能力差;三是農村市場體系和物流產業發育不全,市場基礎設施薄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農村物流產業的手段和設施落后,制約了農產品市場流通。
5.金融支持產業融合尚不健全。目前,農業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高、擔保難、時間短、額度小以及農業保險覆蓋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建議
1.要積極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領導機制和體制。發揮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審計局、工業局(服務局)等涉農部門的作用,立足實際,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一是積極做好以設施農業、果品基地建設、庭院經濟、鄉村旅游為主的農業示范帶建設后續工作;二是積極推進以沙工業、沙農業、沙旅游業、沙保健為主沙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加大推進以草原恢復、畜牧養殖、草原旅游業為主的草原生態建設力度,明確責任,做好督促檢查,實施規范操作、注重有關融合發展信息的檔案管理,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充分利用現代融媒體,積極宣傳國家和遼寧省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政策,以增強農民及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認真總結域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的經驗教訓,積極推介其他縣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好做法,為加快域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累經驗。
2.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要積極打造具有地域影響力、帶動能力強、可復制的農民合作社和農事龍頭企業,為他們從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政策等方面支持,指導他們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連接機制,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基礎。一是制定和完善財會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企業及合作社的財會制度執行,防止財務管理出現“虛化”“弱化”“家族化”,以利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完善新經營主體民主管理制度,確保組織成員依法依規行使權利,確保組織成員的知情權及經濟利益,確保成員的相應利益不受影響;三是立足企業或合作社的實際發展情況,根據市場需求選定項目,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四是對農民合作社和農事龍頭企業經營運行情況加強監管,對經營不下去的要依法破產,以確保農戶利益不受損害。
3.要擴大補貼范圍。一是根據域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際制定出補貼細則,對從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合作社或農事企業全部納入補貼范圍;二是對用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補貼要堅持以效益為標準,以規則為保障,以農民利益為核心;三是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貼,要做到捆綁使用,集中使用,并強化有效監督,防止濫用補貼現象發生,以最大化發揮補貼的作用。
4.要加大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所需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一是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等措施“引智”,引導域外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二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根據需要設置專業,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三是鼓勵涉農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四是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五是通過培訓、實地考察,提升農民的技能素質,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5.要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通過積極爭取國家省政策扶持;二是通過市場化運作;三是利用好土地確權及互換并地的成果招商引資,積極發展涉農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水、電、道路、專業市場、網絡通訊、電商平臺、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