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新
摘要: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是新時代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有力途徑,更是加強我國基層群眾管理的有效手段。基層社會管理性質的群眾文化活動主要指的是面向鄉鎮群眾,組織的一系列文化聚集活動,其不僅可以加強農村鄉鎮的基層社會管理,還有利于鄉鎮農村基層的社會組織建設,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的長期發展和建設,促進社會治安管理。在此,僅以本文從基層社會管理的角度出發,探討下群眾文化活動與創新的相關的途徑。
關鍵詞:基層社會管理 ? 群眾文化活動 ? 創新途徑 ? 分析
基層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建設和開展的主體,對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對群眾文化活動展開組織和建設時要站在基層群眾的視角,從基層社會管理的角度出發,致力于通過創新群眾文化活動來提升基層社會組織化的管理,既促進文化的傳播,同時又可以加強社會基層群眾間的安定和團結。
一、基層群眾、社會管理、群眾文化活動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基層群眾是群眾文化組織的主體,是社會管理的直接參與者
基層群眾是多個個體組成的社會性主體,具有一定的社會化意識,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我們可以將群眾聚集在一起,以活動的形式促進社會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弘揚;同時,基層群眾是社會管理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在社會管理的環節中,基層群眾既是參與者又是被管理的對象;所以說,基層群眾、社會管理和群眾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緊密相關,基層群眾是基礎、社會管理面向群眾、而群眾文化活動則是輔助社會管理進行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文化活動是社會管理的重要體現,社會管理進一步促進文化活動的多元性
群眾文化活動從側面有助于社會管理的實施和開展,文化活動具有一定的主題性和娛樂性,群眾通過喜聞樂見的活動參與不僅可以提高其群眾團結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還可以強化廣大基層群眾的社會管理責任心和義務感,推動廣大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的建設中,并對社會管理的政策予以積極支持和配合。
有序安定的社會管理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建設有著良好的推動意義,群眾在知曉社會管理的責任以及義務的基礎上,將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到群眾文化的活動召開中,并在活動的召開和建設中積極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和正能量,推動基層社會組織化的高度發展和完善,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管理”風格的群眾社會文化熱潮,進一步響應社會管理的口號和相關政策。
二、群眾文化活動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基礎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鄉鎮居民的娛樂活動也日益呈現多元化,最顯著的體現就是鄉鎮居民生活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很多群眾在閑暇之余更喜歡通過網絡信息的方式進行娛樂和消遣。但是對于傳統形式的戶外及集體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卻很少再組織或參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拉遠了群眾之間彼此的距離,同時也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黨的政策精神等的宣導和推行。群眾之間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是群眾文化傳播的基礎,而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則在一定程度上會拉近群眾間的距離,從而對于文化和國家政策、精神的傳揚和推動都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二)促進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升基層組織化管理的高度
社會管理是基層群眾和政府之間共同配合和參與的社會性管理活動,其中平衡好政府和群眾之間的關系,幫助二者之間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是促進基層組織化管理高度的重要舉措。群眾文化活動以優秀文化為依托背景,以政府支持為力量,以群眾積極參與為目標,平衡好政府和群眾之間的關系,將有益于社會基層管理的進一步開展和實施。政府通過群眾文化進一步了解到群眾的心聲和建議,從而優化社會組織化的管理結構及內容;群眾通過參與文化活動進一步體會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會議精神,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配合和支持這些方針政策和精神的貫徹落實。
(三)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傳播
在信息技術時代的背景下,基層群眾對于文化的體悟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很多人受多方文化的熏陶,其價值觀也在隨之改變,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傳承和建設缺乏一定的責任感。因此,面向基層群眾組織相關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很好的將我國的優秀文化以娛樂活動的形式進行傳播和傳揚,從而實現我國優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策略
(一)加強并完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過硬且完善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是基層群眾文化組織和開展的重要依據和保障,對此,我們應加強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例如以鄉鎮為單位建設相關的文化廣場、文化活動角、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演出舞臺、文化排練室等,通過場地的建設和完善來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建設。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鄉鎮等基礎地區的網絡建設,提高網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保證網絡工程的順利建設和完善,從基礎網絡信息建設入手,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資源共享性和傳播性,進一步彰顯政府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支持和幫助[1]。
在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強化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的保護觀念,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長期性和長遠性發展。基礎設施是文化組織和建設的基礎,群眾在文化的組織和建設中應對其予以保護,這樣才能保證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于文化主題設施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深度結合地方有利資源進行群眾文化的組織和建設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對此,我們可以集合各地方的有利文化資源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建設,打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群眾文化,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播和交融。例如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傳統習俗、故事傳說、風土人情上就有著天壤之別,南方文化講究溫婉細膩,而北方文化則講究豪邁奔放,對此我們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中可以借鑒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和故事傳說等進行編排和融合,打造適合本地區人民的獨特文化活動,譬如東北的冰雪文化演出、江南的戲曲、河南的豫劇文化演出等,這都是地區有利文化資源的成功介入和融合[2]。
同時對于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我們也要予以完善和加強,主導是以優秀的傳統地區文化與我國的黨政方針及精神為一體進行活動的開展和建設、以群眾喜愛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為主要活動宗旨進行活動的開發、以文化傳播和基層管理相結合為主要活動意義進行活動的建設和完善,全面綜合地辦好活動,促進社會基層化管理的高度和深度。
(三)強化群眾的文化活動觀念,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管理
基層群眾面對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認知和關注,因此相關的政府和活動管理建設者要加強群眾對文化活動的認知觀教育,加強對基層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參與管理,營造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活動氛圍,進一步促進基層的社會管理。
因為很多鄉鎮地區仍在“小康社會”的奔跑路上,所以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組織意義和作用則沒有過多的認知,對此,相關政府和工作人員可以大力進行文化活動的組織意義宣傳,強化群眾對文化活動的認知觀,提高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熱愛之情。
同時對于群眾在文化活動參與中進行管理也是社會基層管理的一種體現,對此,我們應對于文化活動參與的相關準則條例進行完善和出臺,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氛圍的積極性和正能量性[3]。
(四)進一步拓寬群眾文化活動創新的途徑
群眾文化活動在創新上仍需各方人員共同努力和建設,在相關創新的途徑上我們還需結合群眾的需求進行,以民眾心聲為基礎,以國家政策方針為導向,以社會基層管理為準則,全面拓寬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途徑。例如,在文化活動日益完善和初具規模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聯合多個地區進行文化活動的交流和借鑒,組織相鄰周邊地區的文化活動機構進行文化活動的連臺演出和比賽,促進優秀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和交融,通過多元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整合,我們可以加強社會基層組織化的進一步建設[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和社會管理、群眾文化活動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站在社會基層管理的角度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對于群眾來說是有著深遠意義的積極舉措,不僅可以促進群眾文化活動地開展,而且有利于加強基層社會的管理,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羽豐.面向基層社會管理的群眾文化活動與創新途徑[J].時代金融,2016,(23):191-192.
[2]諸葛菁.面向基層社會管理的群眾文化活動與創新途徑[J].人力管理,2017,(10):415.
[3]喬亞蘭.面向基層社會管理的群眾文化活動與創新途徑[J].科技,2019,(03):256.
[4]余仲虎.論面向基層社會管理的群眾文化活動與創新途徑[J].明日,2017,(38):47.
(作者單位:中共承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