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強
摘要:隨著國際環境下競爭的愈演愈烈,中國正面臨著巨大挑戰,若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占據上風,經濟實力尤為重要。但國內的金融行業已經出現了長期且不可忽視的人才供需矛盾問題,這一問題如不著力解決將會長期影響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我國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境。本文在分析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現象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旨在優化金融業人才結構,促進金融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金融業 ? 金融人才 ? 供需矛盾 ? 高校 ? 素質
眾所周知,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都是衡量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我們應該足夠重視。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業已成為現代經濟宏觀調節的重要杠桿,聯結各國經濟的紐帶。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是助推各行各業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有利要素之一,而在金融領域,這一規律依舊適用[1]。縱觀我國近年來金融業的發展呈現良好的上升趨勢,市場對金融從業人員的需求規模逐漸增大,對其整體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國目前金融人才市場呈現失衡的狀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金融市場目前人才失衡的現狀進行總結,并從供需視角下探討失衡的原因,進而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一、我國金融業人才失衡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邁向世界,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所以相應地對金融業從業人員也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謂金融行業高薪酬,體現的是其極速的發展和廣闊的就業前景,但同時也釋放出一個訊息:金融業日漸惡化的金融人才供給現狀與金融業高端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金融業人才的整體素質低于發達國家
從宏觀上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在2016年中國有金融業從業人員665.2萬人,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的金融業從業人員卻達到了838.5萬人,中國作為一個總人口數4倍多于美國的一個人口大國在金融業從業人數上卻比美國要少170多萬,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差距了。而在微觀上,作為全球就業最密集的區域——華爾街的兩平方公里內聚集了40萬的金融從業人員,近5萬名特許金融分析師(以下簡稱“CFA”)的人數是中國1870名的26倍,占全球的51%,而華爾街每年CFA增長量也在700人,遠遠多于中國的200人的年增長量,且中國從事金融業的人員超過半數為本科人員,而在美國學歷固然重要,但一位員工的軟實力似乎比學歷更加重要[2]。
(二)金融業人才的結構性矛盾
在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有必要列一個事實,那就是幾大金融業的細分行業對學歷的要求大致為:公募>證券>期貨>銀行>保險。
從行業來看,基金、證券、期貨、投資等金融領域因為年薪較高的緣故,吸引了更多的金融人士就業加盟,聚集了金融領域38.99%的人才,而在財務、審計、稅務和信托、擔保、拍賣、典當等領域人才就相對聚集較少了。盡管從事證券、期貨需要的學歷較高,但從事銀行、保險行業的人數仍占據主導,以高中及大專文化程度人員為主,素質較低,不可忽視。由此可見,目前復合型和專業型人才仍存在很大空缺。
在高端人才畢業專業方面金融學、會計學專業比較受歡迎,經濟學、市場管理等專業與前面幾個專業的高端人才畢業人數差距較大,且這種差距目前來看有增大的趨勢。可以這么說,在對金融業輸送人才的這個源頭上就已經矛盾顯著了。
所以金融行業在專業、就業領域上呈現的結構性矛盾可見一斑。
(三)金融業人才的地區性差異
在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從事證券領域的人要多于銀行、保險等其他領域,而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這種情況則恰恰相反。這正是反映了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因為證券領域所需的學歷及素質往往要高于銀行、保險領域,加之東部教育資源較豐富。這也印證了高端人才畢業院校的東部大學要多于中西部大學的現象,其也直接導致了各省受教育程度不一樣且差距較大。北上廣等金融發達地區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從業人員將近60%,而那些金融較為落后省區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只占從業人員的20%-25%。
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區域金融實力極不平衡,地理位置影響效果顯著,人才差異明顯,有金融資源(人才)向領先金融中心集中的趨勢。其導致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在中國已十分明顯。
二、我國金融業人才失衡供需分析
(一)供給端方面
素質的體現往往在于教育,教育差異是我國與眾發達國家最明顯的差異之一。有些國家例如美國,它們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個人的個性發揮,注重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并為之服務,加之父母很早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接觸社會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這些發達國家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而在中國,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群體的共性,并加以強調,而保持個性的學生往往被認為是調皮的、不上進的等等。而且傳統觀念影響下,中國的家長習慣性關注孩子成績,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報各種補習班,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孩子缺少了獨立思考、自我批判的時間,也就種下了循規蹈矩的種子。
就高等教育而言,不管是高職還是本科院校,在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現象[3]。原本孩子從小就沒有較早、較好地養成這種實踐能力和社交技巧,現在依然在這方面要有所缺失。所以學校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并不能良好地順應其發展趨勢。
另外由于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社會資源、市場氛圍等客觀條件都距離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金融行業目前的發展尚不完善,難以吸引國外優秀的高素質金融業人才以達到優化金融業人才結構的目的。
主觀上,現在人們都普遍具有功利心,因為金融行業就業廣、薪酬高等優勢吸引了大量基礎型人才。但是他們的認識往往過于片面,且自身也沒有結合社會實際去謹慎考量,軟實力不足,從而導致了金融業上層高素質人才緊缺,下層卻人滿為患。
(二)需求端方面
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其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眼光越發挑剔,尤其是在互聯網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趨勢逐漸加強,傳統金融業均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轉型、升級壓力,急需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即服務項目的更新、擴展,而這一切的核心競爭力都來源于人才的競爭[4]。但往往因自身資源并不能吸引高素質人才,每年金融行業的跳槽者占比都在全國排在前列。
職業及薪資提升是金融業高端人才跳槽的最主要的兩個原因。近兩年金融業做出的整改動蕩,也造成了一批公司被洗牌,導致業務萎縮。另外對公司激勵制度的不滿也是重要的跳槽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了人際關系、個人生活等原因。
三、我國金融業人才失衡改善建議
(一)供給端方面建議
1.創新教育理念
到了大學已不單單是著重于應試教育,我們一直所強調的素質教育應占據高等教育的主導地位。只有有了一個素質教育的理念作為金融專業教育的引導,那么建立在其上的教育創新才會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明確新時期與社會需要接軌的目標,這個理念才會真正貫徹到日常教學中。
2.創新教育模式
在大學學習結束后,學生可自由選擇接受何種培訓或繼續何種學習,即進行延續教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和行業適應能力,還有助于其為自己以后做一個較為清晰的規劃,而學習內容也必須更加貼近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果條件允許,還可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全新的考量評估體系或讓學生們參加金融業的專業證書考試。
3.創新教育內容
隨著金融業對于復合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校的課程內容就需要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和改進。例如: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信息技術的教育。因為金融業時時刻刻都需要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在行業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也需要學生掌握一門外語以便日后的國際合作,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金融和英語或與其他外語的融合,讓學生掌握更多關于該語言的實用性社交技巧。總之要根據時代趨勢,調整和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到的金融專業知識結合其他專業知識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實踐之中。
(二)需求方面建議
1.人才結構需求
細化人才結構,科學分類崗位。企業應適當調整崗位分工與協作,不斷優化企業人才結構,加強企業應對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對于高端人才,國內市場環境要作為高校教學的引導,培養復合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在國際市場上,要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填補國內高端人才庫的短缺。
2.人才素質需求
提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容我們有一點差錯,所以金融業必須加快發展的步伐,高端人才是關鍵。但我們也不能太急于求成,不能一味的要求高素質,需要看到的是態度還有潛力也是重要因素,要允許金融業從業人員在崗位中學習和成長,磨礪自己的技能和品行。
四、結語
因此金融業人才結構性矛盾已十分顯著,制約了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解決這一難題,必須要更新觀念和思路,尋找新方法,開拓新境界,尋求基礎型人才和高端人才的主要矛盾點,找到該杠桿中的主要矛盾平衡點,以創新性思維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
參考文獻:
[1]李全敏.中國金融人才市場特點及趨勢[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7):93-96.
[2]張鵬程.我國金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研究[J].中國商論,2018,(30):31-33.
[3]賈佳,王蓉.我國金融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7,(12):112-114.
[4]徐堅成,張爽.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現狀及需求預測[J].經濟縱橫,2014,(03):20-25.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