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迎雨
(天津市武清區英華國際學校,天津 301700)
高汀曾經說過:“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習慣的巨大力量是不可置疑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習了很多年,擁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可是,這些習慣并不一定就有利于學習,甚至可能帶來負面的學習影響。比如,有的學生習慣于邊看電視邊學習,邊聽歌邊學習,這些一心兩用的學習習慣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頻繁地開小差,而他們的數學學習也就變得愈發吃力。再比如,有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如在學習《圓錐曲線》這一課時,學生在審題時忽略題目所規定的長軸、短軸的范圍,導致解題困難,甚至無法解答。
進入高中之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理解可能并不能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并且每一次的考試成績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打擊,加之中國現在“以成績論英雄”的教育模式,難免會讓學生產生“一無是處”這種自卑感。長此以往,學生對自己能否學好數學產生懷疑,甚至會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自信心的學生,成績自然無法得到提高,而這顯然是惡性循環,即是所謂的“越差越差,破罐破摔”。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不斷地探索、研究數學的奧妙。學生把數學當作愛好,便會自主地對數學進行學習。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的數學興趣呢?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發現數學的美。比如對稱美,等等。其次,教師應把生活帶入數學課堂,如在學習《概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改編一定的習題,如栽種樹苗的成活率等。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化難為易,聯系生活,更加容易掌握知識,這樣,學生才會把數學應用于生活,從而產生對數學的深厚興趣。
做任何事,只是空談,空有熱情都是行不通的,方法是做事成功的基礎之一。學習數學是同樣的道理。很多學困生對數學同樣感興趣,困擾他們的往往是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學困生用笨方法解了一個小時的題目時,學優生可能只用半個小時就可以解出同樣的題目。如在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有的同學可能反復運用割補法,浪費了大量時間還可能得到一個錯誤的結果,而有的同學則可能利用定積分簡單輕松地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或者自習時,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同時,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利用技巧在數學學習中游刃有余。
在課堂上教師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學困生可能無法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從而在課下的學習也感覺更加吃力。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外對學困生進行輔導,保證學困生能夠領悟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授內容,避免學困生成績一落千丈。另外,教師在課外對學困生進行輔導時,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教師的煩躁、不耐煩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甚至會使學困生產生自卑感,這并不利于學困生的數學學習。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課外輔導的時間,和學困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睦融洽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使學困生的成績得到有效提高。
適當的激勵必不可少,對學困生而言激勵更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靈丹妙藥。教師的夸獎稱贊會使學生更加努力,更加想要克服困難,取得成功。但是,對學困生的稱贊不應該脫離實際,而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從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去合理恰當地表揚鼓勵學生。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中稱贊學生。如“你又進步了,真為你高興!”或者“字寫得很漂亮,加油!”甚至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中寫眉批,如“這道題你能嘗試不同的做法,老師真為你高興。”等等。當然,對學生的激勵還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口頭表揚,在全體學生面前對學生進行表揚會使學困生在學習方面找到自尊和自信。但,個性化的評價機制不僅僅只是表揚,教師要在適當的時候對學困生進行善意的批評和提出真誠的建議。如,“這道題目少寫了一個小數點,又粗心了是不是?”或者“你試一試這道題還有其他更簡單的解法嗎?”諸如此類的善意批評會使學生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從而進步得更快。
高中數學學困生的存在是正常現象,教師切忌急躁,一心只要成績,須知“欲速則不達”。每一個數學學困生的都是潛力股,教師要自信且相信數學學困生,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為每個學生創造一個魅力數學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