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錫子
(伊寧市第十六小學,新疆 伊寧 835000)
語文是小學各科目中最基礎的學科,是對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學習過程,小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特別是通過閱讀文章,能夠學習到新的字詞句和表達方式,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說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把握小學生學習和心理特點,針對性的采取有效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興趣,增強課堂積極性。
對所閱讀文章的理解分析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文章字詞句和文章段落結構的分析,第二個層次,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態度的分析,在小學閱讀理解課堂上,要在分析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再對第二個層次進行學習。首先,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與文字辨識度,在此基礎上閱讀速度能得到明顯提升,當學生能夠掌握默讀、掃讀、朗讀等基本的閱讀技巧后,才能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傳達的情感態度進行分析,將閱讀理解分為文章結構和文章主題兩個方向,通過長時間的積累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首先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劃分段落,學習生字,然后再對作者要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這篇文章傳達的主要價值觀念在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將知恩圖報的道理寓于故事當中,從而將這種優良品格傳承下去。
語文能力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表現方式是說和寫,擁有牢固語文基礎的人,往往在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上都比平常人略高一籌。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似乎比口頭表達更加容易,在積累足夠多的閱讀素材后,學生才能更加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說閱讀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在注重書面語言的同時,也應該多教給學生一些口頭語言的表達方式,找到口頭與書面表達的平衡點,在此過程中既提升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語言素材,提升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時,文章中便有許多口頭語言的表述,有關小壁虎向其他動物借尾巴的請求,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們便能了解到如何禮貌地向他人求借東西,提升了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
分析閱讀的過程實際也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語言能力與思維發展率密切相關,通過語言學科的學習,學生的態度和思維方式能力都能有所提升,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從而提升對抽象空間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初步形成對文字的認知能力,并且通過模擬訓練學會一些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提升自身文字表達水平。比如一年級《荷葉圓圓》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學習修辭的課文素材,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各種動物擬人化,從荷葉的特點出發,把它比作搖籃、停機坪等事物,富有童趣,很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充分感受修辭手法的魅力,并給出主題讓學生進行仿寫,不僅能鍛煉各種修辭手法的應用,也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和聯想能力的提升,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的學習不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還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學習語文知識,傳承優良文化,是每一個學生應盡的義務,而小學語文是日后深化語文學習的基礎,在這一階段,應該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受力和熱愛之情,通過語文學習,產生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從小便培養他們對于語文學科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建立融入血脈的聯系,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比如說當學習課文《文成公主進藏》時,首先由學生自行通讀課文,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文成公主能夠得到后人的欽佩?”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進行總結,是因為文成公主不畏艱險,進藏和親,促進了藏地的發展,同時也增進了漢藏兩族之間的友誼,這是為國為民、大公無私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具體表現,在課文的學習中,感受文成公主的偉大之處,學習文成公主大公無私的精神,充分體會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品質。
總而言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絕對重要的位置,閱讀的過程同樣也是教科書、學生、教師之間的多方面對話,是三者之間思想情感進行碰撞交流的過程。小學是人一生學習生涯的開端,其他學科的學習都要建立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之上,這一學科幫助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大門。在語文學習中提升交流溝通能力,學習中收獲的有益知識,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軌跡價值觀念和道德水平都能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在在閱讀理解課程中滲透核心素養理念,為日后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