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云倩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王宅鎮中心小學,浙江 金華 321200)
“新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主動、健康發展的人。新基礎教育重視學生的“主動”發展,通過主動地選擇和積極地實踐,讓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地“活”起來。這也正是原色課堂帶給孩子們的舒適體驗,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農村學校的學生有其天真活潑的天性,他們比城里孩子更有空間去探索和發現,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開放他們的天性,讓他們在開放的課堂中,主動地學習知識,比如在三年級的一次習作課中,學生初次嘗試描寫人物的習作練習,腦子里沒有詞匯量,無法寫出精彩的文章,就算知道那么一些詞語,也無法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看到學生那抓耳撓腮的樣子,我意識到了積累的重要性,所以接下來的一周,每天布置一樣歸類作業,比如頭一天布置的是歸類描寫景物的詞,然后第二天晨讀時間進行分享,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和理解這些詞語。兩天之后,我發現了一個讓我驚喜的事情,學生們開始在平時的生活中運用,并互相介紹積累詞語的方法。于是我把一次作文習作課還給他們,讓每組選出幾人介紹他們積累詞語的方法。有一個小組特別出彩,他們采用“情景式記憶法”,就是把他們找到的描寫動作的詞語帶到情境中去。他們派出四人在操場比賽跑步,然后其他組員在旁邊吶喊,并用積累的詞語進行贊美,誰使用的詞最多并且使用正確的話,即為勝利。就這樣,操場上出現了一片吶喊聲和驚嘆聲:“哇,他真是風馳電掣,飛一般!”“你看,他不服輸,奮起直追呢!”“對,激流勇進.........”情境結束后,學生學會了運用,同時也把剛才的場景記在了心中,寫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所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課堂,或許也可以釋放他們的天性,讓他們自主學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由此可見,有效的課堂提問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開發學生智能,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和探索。所以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精選內容,對不必要的教學環節進行刪減,有舍才有得。我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便站在學生角度出發,精選設計問題,舍去不必要的提問,引發學生進行探索。這堂課,我主要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你覺得小艇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是這樣設計的呢?”學生根據我的提問,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最后找到了小艇的特點,也明白了正是因為有這些特點,才體現出船夫駕駛技術好,小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雖然只用了兩個問題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但是卻引出整篇課文的脈絡,也充分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事半功倍。
我們王宅小學的校園是一個有著耕讀特色的校園,孩子們每天都可以在校園里獲取不同的知識,認識新鮮的事物,所以我覺得可以融合學校的耕讀特色,讓學生學會發現,善于觀察,自主學習。我在教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六單元《輕叩詩歌的大門》這組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就遇到了難題,孩子們只會跟著老師欣賞詩歌,但不會自己去感悟,去揣摩,去嘗試著寫。所以針對這些現象,我帶領孩子走進我們的耕讀校園,從觀察入手,將你觀察到的植物、同伴、國畫等用筆記錄下來,每天花上一點時間,細心觀察一種事物,注意它的細微變化,把它想象成伴侶、美好的事物,用心去感受。最后觀察完后,寫上一段你的感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覺得自己身有同感的,也可以自己起身交流。就這樣,把課堂還給孩子,使孩子們的情感分享達到滿足。分享結束后,學生著手修改,并用學過的詩歌格式方法,將自己的短文改編成詩歌,進行小組評比。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都很喜歡,同時也覺得寫詩歌沒那么難了。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將課堂構建成一個有活力的課堂,而且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和我班的孩子在一起三年,發現他們越大越羞澀,越大越不會自主學習,有時候也不愛表達,課堂沒有活力,比較死板。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設計了“追問式探究”方法,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追問預習內容,通過追問式談話來檢驗他們的預習成果,同時活躍課堂,進行熱身。在追問過程中,有些孩子會問一些與文章無關或太偏的問題,針對這個情況,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些措施。就是每個人在課前提出一些問題,組長將問題規整,最后一起放在大屏幕上。同學們可以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追問,同桌誰回答得最多,并且正確的為勝利方。追問式談話結束后,讓學生自己來建構本課的學習思路,用畫圖展示,最后展示在展板上,由學生評價,思路圖最佳的可以當一回小老師,進行上課展示,老師與家長通報表揚。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課堂也明顯活躍。
總之,“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原生態課堂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應該以生為本,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善于從學生實際需要考慮,放開手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