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江西省瑞昌市第四小學,江西 九江 332200)
眾所周知,學校是專門化的教書育人場所。主要通過正規的教育方針政策,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性,借助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而對于學生來說,家庭教育則是天然性的教育模式,雖然家庭教育并沒有專業化的教育人員,但是家庭教育中構建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也可以讓家庭教育變得更加靈活并富有針對性。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家校合作模式,不僅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全方位能力發展,也是在教育教學開展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的一種雙向促進,可以說,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應用是現代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教育意義。
家校合作模式的構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可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互聯網背景下,使得許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沖擊著小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學校和家庭都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抵御外來不良思想的誤導,避免學生走入歧途。所以通過家校聯合形式可以充分發揮雙方教育優勢,為學生構建和諧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1]。
其次,小學家校合作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拓寬家長的教育視野。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甚至與留守家庭的出現,這些家庭所伴隨的良莠不齊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觀念,也對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也會使家長對學生產生逆向的影響。所以,應用家校合作就可以有效打破傳統教育帶來的誤導性,學校借助專家講座或家長研討會等形式,可以向家長傳遞最新的教育資訊和有效的教育方法,通過構建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家庭教育變得不再困難。
最后,家校合作的應用還會減少教師自身的職業倦怠感,傳統教學模式下家長與教師由于溝通不順暢,往往會存在一定的教育觀念分歧,而借助家校合作則可以有效地建立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關系,家長可以積極配合教師進行工作開展,而教師也可以通過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來讓家長獲得更好的家庭教育體驗,也使得學生擁有更好的教育發展[2]。
家校合作形式在我國才剛剛開始應用,但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家校合作的應用已經具有了專門化的制度體系。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領域來說,這種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層面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家校雙方的權利義務能夠變得更加明朗,而國家也會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加大對家校合作的資金投入,使得整體制度的構建能夠在遵從相關法律的基礎上,促進教師家校合作技能提升,改變傳統家長被動參與的地位,充分提升家長對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參與意識,使得家長和學校都能夠依托家校合作制度來更好地實現家校合作工作的開展,也能為家長的不履行合作職責的行為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督指導[3]。
現如今,學校等封閉管理模式由來已久,而想要促進家校合作模式的長久發展,學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改變這種封閉自守的管理狀態,要敞開胸懷,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家長對學?;顒拥膮⑴c,除了設置校長接待日和校長信箱來收集家長反映的各項問題和建議,也要切實堅守學校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原則,對于校內出現的各項與家長有著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都要進行詳細的解答,如果家長與教師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學校也可以通過各項手段來緩解,充分消除雙方之間存在的誤會,協調相互間的沖突問題,使家長和學校都能夠平心靜氣的研究探討學生的教育與發展問題。
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創新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加強雙方之間的聯系,學校與家庭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創新互動形式來開拓更多的互動合作渠道,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或網絡教育平臺來推送班級動態和學?;顒影才磐ㄖ部梢栽谶@樣的平臺上展示優秀的學生作品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家長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來更直觀的感受到學生的在校動態,也可以及時欣賞到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對于一些家長不能與學生進行及時的日常交流的情況,教師也可以通過其它形式與家長進行互動,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平時的在校表現,并加入到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來[4]。
家庭教育質量與家校合作的最終成效有直接的關聯,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的教育層次有了普遍的提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家庭的家長存在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的現象。對于學生的家庭教育無法進行很好的把控,這就需要學校積極開展家長教育講堂和教育咨詢等形式,通過聘請專家或各行各業的教育愛好者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家長進行指導,通過分析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特點來對學生家長進行系統化的指導,專家在對家長進行科學全面化的指導后,家長會更好地領會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使學生能夠在與家長的交流過程中更好的適應學校的發展,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家長的整體教育素質水平,深化改革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教育過程中的教學效果[5]。
家長為子女創造優質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做好孩子早期的德育與智育培養工作。在我國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學校與家庭不再是單獨隔離的個體,特別在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與協助,學校應汲取家長教育的優勢與特長,共同提升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