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霞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第一實驗小學,江蘇 揚州 225000)
PBL,指的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翻譯為中文就是:以“問題”為基礎進行學習。這一學習模式最初出現在醫學領域的教學中,主張教師將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進行結合,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或是小組合作,進而找到可靠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利用PBL進行教學,可以為同學們設置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討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下文將簡要介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具體的教學策略[1]。
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旨在通過真實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探究合作。PBL具有以下的特征:學科綜合、合作探究、實踐操作等。我國正在實行中的課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便是將學生從課堂被動接受的位置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PBL教學模式便很好的符合這一教學要求。利用PBL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觀念。我國大部分的小學學校采用的英語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教材編寫者在設計這套教學用書時,其編寫思路便是以話題為教學綱領,注重教材內容的交際實用性,逐步引導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掌握具有實際意義的英語知識。這套教材的編寫理念恰好符合PBL教學模式的理念,所以在小學英語閱讀中應用PBL教學模式,既符合教材的內容安排,又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小學生英語綜合素養[2]。
PBL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設置問題情境;(2)學生課前準備;(3)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4)實踐操作;(5)分析評價。教師在進行小學英語教學活動內容的設計時可以酌情考慮采用以上的操作步驟。以下,將選取上述組成部分中的一些方法進行簡單的論述。
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要結合課本的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的問題,并明確解題的目標,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性。這里以小學四年級的英語課本為例,小學四年級下冊的英語教科書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話題,并且這些話題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此時就可以以實際生活場景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放映“兩個小女孩正在談論天氣狀況的視頻”然后向學生提問:“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如何討論天氣狀況”,然后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思考自己在該場景下會如何進行問答[3]。
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提高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在團隊中進行問題的研究和解答。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同時,將問題按難易程度分為不同的子問題,讓問題從難到易的排列,進而引導學生的思維由簡單到復雜。在現代英語教學理論中,著名的語言專家曾指出,兒童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是利用他們已有的語言系統去理解新接觸的語言。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他們的漢語語言基礎體系足以應對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也就是說小學生可以利用漢語語言體系去理解英文語言體系,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學生們將漢語思維轉換成英語思維,這個主要問題的兩大關鍵即兩個子問題就是,英語詞匯和英語句型。學生們可以以兩個子問題為切入點進行討論,在組內結合“天氣的情況”這一情境討論應該掌握哪些相關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學生們利用已有的英語基礎去解決單詞如何發音的問題,判斷句式結構是否正確,在討論中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的發言,貢獻自己的建議,使得學生們的討論氣氛尤為熱烈,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英語知識范圍,讓學生在團隊中感受團隊合作的樂趣,激發自己的團隊意識[4]。
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之后,學生們對該問題場景中需要用到的詞匯以及句式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此時,教師可以號召各小組的“記錄人”把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記錄,然后由本組的“發言人”將記錄內容向全班匯報,不足之處,需要由每組的“組長”進行補充。在各個小組匯報完畢后,組內派出合適的人選結合討論結果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遇到類似的事情該如何解決。在親身時間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將討論結果再次進行記憶強化,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發音,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綜合以上的分析論述,小學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的運用PBL教學方式,以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場景對問題進行思考。PBL教學方式非常符合我國教育改革對英語課堂教學形式提出改革的要求,PBL的引入將是小學英語教育的重要轉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一直保持積極探索的精神,將PBL教學方式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