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晨
(貴溪市實驗中學,江西 鷹潭 335400)
焦慮是情感過濾假說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那么焦慮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感?按照心理學的定義,認為焦慮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情感,是一種“類似擔憂的反應或者對自尊心受到潛在威脅擔憂的反應傾向”。
而外語學習焦慮的外在典型反應可以是焦慮的一般癥狀,如手心出汗、腹部疼痛、心跳和脈搏加快。其進一步反應可能通過以下行為表現得到顯示,如語音變調;不能正常發出語言的語音和節奏;回答問題有“凍僵”的感覺;忘記答案或剛剛學習的詞匯;說不出話,沉默不語;裝出粗心的樣子等回避現象。
對課堂環境下的學生而言,常見的焦慮原因有兩方面:交流畏懼和負評價恐懼。
交流畏懼指的是個人對于他人的真實或者預期交流產生的恐懼或者焦慮程度。表現為一種羞怯,主要特征是與人交流時會產生恐懼感。當被要求不管是用母語或外語大聲說話時交流畏懼就會出現,焦慮源主要有以下 5 種:個人經歷(Personal history)、已知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技能獲得(Skills acquisition)、性格(Genetics)和模式(Models)。 對于外語課堂的交流畏懼,Horwitz et al 總結如下:那些在群體里公開說話通常感到困難的人在外語課堂里會感到更大的困難,因為他們無法把握交際情形,而且會感到受到監控。 典型交際畏懼癥的行為模式是交際回避或者退縮。
負評價恐懼指的是對他人評價的擔憂、對評價場合的逃避以及對可能面臨的負面評價的心理期望。較低的期望可能會傷害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個體為即將發生的行為的不良后果而擔憂,從而在行為開始前和行為過程中產生期待性焦慮,增強個體的焦慮傾向。對自己今后成績或者成就期望過低的人,在人際交往及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這種經常性的提醒會威脅個體自尊心的滿足,挫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導致其在活動開始之前就產生比較明顯的焦慮。
任何教學活動都決不能成為對學生生硬的灌輸和輸入。教師應力圖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才能抓住學生,帶領學生去探索知識,感受英語的魅力。筆者針對班上學生的具體狀況采取了一下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心理學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視覺的吸收率為而聽覺的吸收率為可見,視覺形象的影響遠勝于聽覺感知。多媒體課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語言的可視性,這對提高英語教學法的教學效率無疑是好處極多。
課本起到補充作用。
首先,在課堂上,筆者始終觀察全班的反應,特別要注意高焦慮學生的反應。筆者明白,不要只看好學生,而使其他學生感到冷落,也不應只看差學生,讓他們感到不自在而情緒緊張,加重焦慮情緒。當教師關注學生時,學生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變得生氣勃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其次,筆者注重在創設和諧的語言環境就必須在設置教學任務時,充分考慮各環節的可接受性,操作性和學生的參與性,尤其是焦慮感明顯的學生的參與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渴望獲得感受成功的機會,所以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充分保護學生這種內在的成功欲望,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
學是一個以知識教學為基點、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個性教養為目標的三維結構。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知識情感的認知與內化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實踐證明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課堂英語活動的開展和深入,更有利用進一歩激發學生英語課堂活動的動機與英語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的環境和氛圍。英語課堂焦慮,恰恰是創設這一寬松,積極氛圍的巨大障礙。可見,本課題的研究和實驗對于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提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