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妮
(浙江省諸暨市職業教育中心,浙江 諸暨 311800)
學前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漸漸淡化了兒時學習的記憶,遺忘了兒時對世界的認知,如何契合幼兒的發展規律,成為了學前教育專業一個永恒的話題。
縱覽各地市幼教專業美術的教學大綱可以發現,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與美術基礎知識認識,提高學生基礎素描和色彩基礎知識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注重簡單色彩繪畫的能力、幼兒簡筆畫、裝飾畫的學習與掌握。結合實際的繪畫認知發展,我們可以簡單歸納出幼教專業對美術存在以下幾點需求:欣賞和理解能力、基礎素描、色彩基礎、幼教應用實踐等,即從理解到基礎實踐,再到專業實踐。
在幼兒園中,從教室場景的布置、課堂課件的制作到美術課堂的進行等等,無一不體現著美術對幼兒園的重要性,因此學好美術對幼教專業的學生來說顯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去理解、去學習美術呢?今后又如何去適應幼教呢?場景教學法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場景教學法從字面上理解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揮的教學方法。情感和認識是相互作用的,場景教學能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直接注意并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盡管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然而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其綜合素質依舊相對較低。對于老師來說,場景教學在美術課堂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對抽象的美術知識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這極大地降低了老師對這些專業知識的授課難度,使教學的步驟得到了很大的簡化;對學生來說,場景教學發就是通過引入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人、物以及情景構建一個輕松愉快的美術課堂,讓他們認識到美術課堂其實是與生活聯系到一起的,逐步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前文有提到,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2-7歲的兒童各種感覺運動行為模式開始內化而成為表象或形象思維。2-3歲的兒童有了初步的想象和創造性;3-4歲則對各種各樣的形色有著濃厚的興趣,創造性有粗略的輪廓;5歲以上很多兒童能用畫來表達多種概念。因此應該根據幼兒實際情況,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點,不要以成人為中心,不要刻板模仿和干擾,應當順應幼兒天真活潑的情感表現特征,使其成為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因此可以說場景教學在學前兒童的教學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幼教專業的學生掌握此類方法的重要性。
從場景的真實存在性來分可以分為:虛景教學和實景教學。
虛景教學是指教師用一段話、一首歌、一個故事、一段視頻或者其他手段,讓學生在腦海中模擬還原場景的教學方式。虛景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之上的,是通俗的、易懂的,學生往往能根據自身的經驗還原出該畫面,如透視上讓學生想象一望無盡的馬路,用歡快、跳躍的音樂引導學生欣賞色彩艷麗的繪畫作品等。
實景教學是相對較復雜的方式,它要求教師對教學的場地進行一定的布置,用相對較為真實的環境還原的教學方式。如色彩上讓學生深入觀察實景,用黃色紙布置教室模擬秋天景象來上《落葉》兒童畫課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實景教學在信息化上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體現,如VR、全息投影等。
從教學角度來看,由于實景的布置較為耗費時間,虛景教學當為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常態,但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依舊應適當加入實景教學,并嘗試讓學生協作,共同完成實景的布置。因此,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中職幼教專業學生得到更多的職業體驗,美術的教學過程可以被設置為:虛景想象,實景感受與實景布置。
虛景想象和實景感受的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虛景或是實景,學生在固定的筆記本上記錄教師所給的場景,并記錄自己對場景的理解;實景布置的主體主要在學生,教師布置實景任務,學生根據自身認知和已學美術知識,小組協作完成場景布置,教師主要給學生提供工具和材料上的便利以及方法上的指導。如此一來,學生一方面學到了美術知識,另一方面也學會了如何布置實景,為其今后幼兒園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場景教學已經在各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它對中職幼教專業的學生來說有著更為特別的意義。學生不但能在此方法中學習知識,更能學到方法本身,應用到今后幼教無論是語、數、英亦或是音、體、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