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歡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第二小學,江西 贛州 341200)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學科教育的目標中均有德育任務,并包含著德育因素。作為一門藝術課,音樂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定論。新課標提到“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顯示了音樂教育對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關系,它表明了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的手段去塑人、培養人、造就人的教育。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就應該密切結合音樂學科特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形象和教育方式,體現德育教育傾向和內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有些歌曲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屬顯性,如:《勞動最光榮》《我們多么幸福》、《咱們從小講禮貌》等。還有一些屬隱性,如:《春天的故事》、《東方之珠》等歌曲。這些歌曲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和理解。如:歌曲《看龍船》表現了端午節熱烈緊張的賽龍舟場面和興奮激動的心情。在學唱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外,還應聯系祖國美好的今天,引導學生分析歌詞,理解“屈原爺爺看見了也會笑得胡子翹”的深刻含義。
作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在學唱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它的時代背景、歌詞意義,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再讓學生聽歌曲,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學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斗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一)依托課外活動,開發音樂校本課程在開發音樂校本課程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整理當地音樂文化資料,使學生通過活動主動了解地方音樂知識。通過對其中精華內容的學習,既很好地傳承了地方文化,又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二)在社區文化宣傳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參與到社區文化宣傳活動中,既是豐富學生假期生活的好形式,也是學生參與社會,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現在許多社區都在開展文化創建活動,作為未來的社會公民,學生可在音樂教師的指導下用音樂元素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這對每個學生的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音樂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組織學生參與到社區的秧歌隊中,既提升了活動的品位,又實現了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
(三)結合文化活動,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學校每年都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這些活動都具有鮮明的主題,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時機。如在7月份,可以利用建黨節開展歌唱黨的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情感。在10月份可以依托國慶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愛國熱情。這些主題活動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更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了心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
(四)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德育教育基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了實現德育滲透,小學音樂教師在指導學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德育滲透提供客觀空間。這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使德育目標也融合進課堂教學活動中。比如,在對《愛的奉獻》這首歌曲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尋找學生可能會對這首歌曲產生興趣的關鍵點,挖掘歌曲中所蘊含的勇于奉獻之情,然后采用說故事、提問題的方式先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要勇于奉獻,勇于奉獻會為國家和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最后教小學生學唱這首歌曲,理解歌詞中的具體含義。這樣做能讓小學生去充分思考歌曲所要向我們傳達的真實含義,也能讓學生真實體會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總之,小學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關鍵路徑,但是基于有效課堂的構建要求,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就應該突破美育教學目標,如聯合美育滲透德育,體現了小學音樂課程廣泛的教育意義。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在上文中集中分析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夠在德育滲透上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