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
(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社溪鎮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200)
古詩教學的關鍵在于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興趣,引領學生通過詩詞韻律等進入相關情景,感受當時的社會文化、人文環境和詩人的心境,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下面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具體探究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無論是何種題材的古詩,一般從詩的題目中我們能了解到該詩的人物、地點等基本信息,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不難看出,李白是在黃鶴樓送別友人孟浩然到廣陵去,從詩題中了解到古詩的基本信息。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例如作者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什么樣的心境和場景下創作該詩,表達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期盼或者寄托,從而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全面了解。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不僅增加了學生自身知識儲備量,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擴展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前應介紹詩文寫作背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仙李白喜好以詩會友,與孟浩然結為摯友。后因孟浩然要去廣陵,于是李白親自為孟浩然送別,在送別時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學生對該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地將自己融入到詩人與友人送別的角色中,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古詩的音樂性比較強,講究韻律和平仄,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朗讀時適當停頓,讀出詩人的感情和詩中韻味。朗讀有助于理解古詩內容,膾炙人口的詩詞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相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其他課文而言,古詩詞的篇幅較小,且用字考究,詞語簡練,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古詩詞的獨特之處,也是古詩詞相對于其他課文的難解之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李白,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合稱為“李杜”,其詩多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和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他擅長描繪自然景象,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善于變化,對后世文人產生極大影響。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及語言特色,對鑒賞古詩語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誦詩詞的前提是讀準確。古詩的語言習慣與現代文字有著極大的不同,在古詩中常會出現一些生僻字和古今異義字。在學習古詩前,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此基礎上,讀出詩的韻味和節奏,注意前鼻音、后鼻音以及平仄音的區分,同時還應注意音節的劃分和停頓。誦詩詞的最高層次是能高聲吟唱,吟唱能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到詩的意境之中,吟唱的難度相對較大。一些青年教師敢于突破傳統古詩教學方式,以吟唱的方式來帶動學生學習古詩,這不僅表現出年輕一代教師對古詩的熱愛,也是新課標有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表現。
對詩詞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情感基調的把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少年剛強有所不同,它充滿了詩意的離別,在繁華的時代,在煙花三月的季節,在繁華的黃鶴樓送別友人,在愉快的分手中寄托著詩人的向往,這首離別詩也讓人感到了無比的詩意。詩的頷聯“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不僅體現了時節,同時也透露出盛唐的時代氣氛,意境優美,將作者想到揚州去的心情躍然于紙上。詩的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即便是載著友人的孤帆已離去,詩人卻依然翹首凝望。此時詩人的心境正如那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帶著向往的離別,被詩人放置在陽春三月的煙景之中,以長江的寬闊凸顯孤帆遠影的細節,在表達方式上更為傳神。
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相對有限,詩句拓展學習能幫助學生將所學古詩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加以延伸,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同時,也能將古詩中豐滿的意象展現給學生。
例如,學習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教師相機提問:“與該詩相類似的離別詩還有哪些?”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對古詩的掌握有不同的回答。在學生自由回答完后,教師出示課件,展示離別詩:(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在增加學生知識量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更深地體會到“離別”這一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