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東
隨著對“探究—研討”教學法研究的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非常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探索。然而,有時他們被過度糾正,他們強調自律,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會有學生不知道該做什么或盲目探索。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實際的教學實踐產生的矛盾,引起了我們的困惑。怎樣的科學探究對學生是適合的?教師應該為學生有效的科學探究做好什么樣的準備?恰好此時,世紀之交,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機遇和靈感仿佛一架彩橋,使“適時點撥”和“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的百花園中意外相碰撞、相融合,并逐步形成了適合當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現狀的核心教學理念——點撥探究。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將這種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時,才能產生教學效益。而“轉化”又必須依靠具體的教學策略作為支撐,需要我們的反復探索和實踐。點撥探究的實驗教學過程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做和說,建構他們的知識,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不斷地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組織并參與學生的研討。教師通過點撥探究式教學,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曲折、艱辛和樂趣,學習到科學方法,學會科學探究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同時習得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
點撥探究教學的內容應是富有兒童的品位(心理價值)、科學價值和能力培養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科學問題。科學探究始于科學問題,科學問題的探索可以獲得新的科學知識。確定科學探索的科學問題課程與探索的活動的價值直接相關。點撥探究教學從問題開始,教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煥發出巨大的學習潛質。
請記住,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任務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如果教師的問題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那么這就超出了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域,學生就會感到深刻、困難,或者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害怕;相反,即使您重復或低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或認知水平,學生也會覺得這不是問題,他們對新問題或任務不感興趣,不想探索。學生的學習內容或主題本身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應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
對學生因好奇而提出的任何問題,我們都要真誠地予以贊揚、鼓勵,把問題寫在班級的“奇思妙想”問題記錄本上,并注上他的名字。同時,巧妙地引導學生去關注更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提出問題的重視和對他提問題能力的信任,從而激勵學生更積極地去留心觀察,去發現更多的問題,使科學課堂成為孩子們放飛思維的廣場。在此過程中,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也就會逐漸得到提高。
在編寫研究資料時,為了得到與教學有關的現象,讓學生樹立這一概念,努力消除干擾因素,教師提供的調查資料應當科學。
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教學中,讓學生重現“鹽逐漸消失在水中”和“沙子逐漸沉入水底”的現象。觀察研究的兩個自然現象,建立了溶解和不溶化的概念。在研究中選擇“沙子”非常重要,必須是洗滌和干燥后的沙子。如果隨意采取沙子,杯中的水是混濁的,這會影響研究效果。此外,沙和鹽的體積應相似,相比之下,體積應適當,如一小匙,明顯且易溶解。
準備結構化材料意味著所選材料可以通過探究(即材料的相互作用)揭示與探究目的相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所學知識和概念。在《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找出一種可以在水上“爬行”的物體與一種不能“爬行”在水面上的物體,粉筆、紙張、布料和玻璃板、軟塑料薄膜之間的本質區別,木制筷子、薄玻璃管、玻璃棒、夾在一起的兩塊玻璃板、金屬板等。在這些材料中,同樣的物體是“柔軟的”,有些可以使水“上升”,如紙、布,以及一些不能使水“上升”的物體,如軟塑料薄膜、玻璃棒、玻璃板等,不能“爬行”水,薄玻璃管和兩塊玻璃板夾在一起,有間隙讓水向上“爬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發現“軟”和“硬”的對象并不是決定水是否會增加的因素。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它們。不難知道是否有洞或差距在物體中,這就是水可以增加的原因。在對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具有相似特征但不同探索現象的典型材料,如不能提升水的“玻璃棒”和“管子”,以及光滑的玻璃可以提升水。通過比較不能提升水的玻璃片與可以提升水的玻璃片連在一起,很容易找到兩種材料之間的重要區別。
實驗設計多樣性,體現了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如在研究魚鰭的作用時,針對魚鰭的固定,學生就設計了用木夾子夾、用竹片夾、用泡沫板粘、用寬膠帶纏、用硬紙片和回形針扣等方法。方法五花八門,實驗結果卻相同,這樣得出的結論學生會更信服。
在《神奇的水》的實驗中,學生設計了用尺子量瓶中水的高低;用天平稱;先在原來的瓶子上畫一條線,然后把大瓶中的水倒在一個空杯子中,再把小瓶中的水倒在大瓶中,看誰多;用大注射器去抽水,看哪一瓶中抽到的水的次數多;用一個有數字(刻度)的玻璃杯(筒)量一量等實驗。
總之,在點撥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時,教師要樹立這樣的原則:凡是學生不能自行設計的實驗,教師一定要講透;凡是一句話能點撥明白的實驗,教師絕不講兩句;凡是學生能自行設計的實驗,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