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琴
郭思樂教授所提倡的“生本教育”,已經把現代教育回歸到教育的本原。作為教師,不能只為了“教”而“教”,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發揮出喜愛學習的天性;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讓學生把課堂成為他們享受的地方。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數學枯燥,而覺得有親切感,也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這個客觀的世界。
生本教育是使學生事先有準備的教育。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只是服務“學”的一種手段,學生的“懂學”“會學”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因而主張“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理念。無論是“前置性學習或思考”還是“延伸性思考”,教師在課前提出學習的要求,以及教后對知識的延伸,讓學生做到有準備性的學習,學生就能夠在自主探索中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例如:本校的林老師執教的“數字中的信息”這節課時,她布置了有關數字信息的前置性作業,讓學生收集數字編碼,并嘗試去了解數字背后意義,這充分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許多數字,有身份證號碼、郵編、門牌號、超市門口儲物柜編碼等等,范圍非常廣泛,內容也很豐富,超出了聽課老師的想象。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前置性學習,初步認識了所要學習的知識,也發現了一些學習中的問題。老師在學生的交流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也有一定的了解,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能深入講解討論,這樣課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創造一個數學學習環境,必須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生能在學習中多想,多說,多做,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為了讓數學從枯燥變成有趣,從抽象變成形象,教師要根據所上課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情境。
教學《認識人民幣》中的“超市購物”時,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數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一次購物素材,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一些不同價格的物品,在教室內辦一個“自由貿易市場”,同時讓學生準備一些“玩具人民幣”,在活動中學生自扮購物者和超市收銀員。活動中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也非常高,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加深了對“元、角、分”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節活動課下來,學生的興趣高漲,在鮮活的生活化情境中突破了這節課的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經常把合作學習的這種方式浮于在表面,合作學習沒有關注到每個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只關注結果。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可以合作學習的內容,提供合作的材料,提出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思考性的,個人無法考慮周全,需要發揮小組智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例如: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節課師,課始教師提供三種面積都是12平方分米的紙板和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數個,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并讓學生在拼的過程中思考: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有什么關系,并把拼過程方法和數據記錄下來。一說到拼學生的興趣十足,馬上動手。在拼的過程中,發現組里面孩子的想法不同,擺法也不同。最后發現學生兩種的擺法,一種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長方形上擺滿,另一種只擺長和寬。第一種擺法大家一看就明白長方形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而第二種擺法在小組內的部分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小組討論交流后,并完成表格,觀察表格后,學生明白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之間的關系,這樣擺可以直接地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更簡潔明了。可見將生本教育理念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教學。
斯托利亞爾說過:“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時,不要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在講解知識時,不要定框框架架,讓孩子多角度的解析問題,注重開拓學生的思維。如:在教《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探索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索新知后教者就設計了猜一猜的游戲,把四個圖形藏在信封里(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一個直角梯形),只露出兩個直角和一條邊,前兩個圖形讓學生很快地根據圖形的特征猜對。到猜第四個圖形時,學生第一次猜有說長方形有說正方形,又有孩子說老師再拔出一點,于是教者又抽出一段,使上下兩邊露出的邊全露出的邊長,這時孩子們很自信地說是長方形。真的是長方形嗎?給學生時間想想,很快就有部分學生醒悟了。長方形的特征要四個角都是直角,這里才出現兩個角還是不能把它判斷成長方形。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讓學生思考,討論。一種可能是長方形;一種里面的兩個角不是直角。創設這樣一個游戲,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就要求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發散,學習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從學生的自身出發,合理應用教材,使我們的課堂更富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中學到知識,發展思維,開闊視野。最大限度地激揚學生的生命,而教師也就享受了其中的精彩和神奇,教師只是成了學生的生命激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