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次大型活動前夕,班上一些女生因為班級節目方案產生了矛盾。隨著表演時間的臨近,矛盾不斷激化,幾個女生小團體在網絡上攻擊持不同意見的同學,有的甚至還開始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女生團體間矛盾讓我頭疼,同時也引起了我對女生間交往的關注。下面我將從女生團體現象談談對高中女生交往的認識和思考。
經過對班級和年級里女生團體的觀察和分析,我發現這些小團體主要分為學習型、活動型、愛好型、抱團型等幾類。
學習型女生團體一般由一些在某個學科表現比較優異,或者在課外一起上輔導課的女生組成。她們經常在一起討論題目,一起報名參加某個學科競賽或者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科社團,這種“女團”的出現對班級學風起到推動的作用。
活動型女生團體由一些在文體方面表現比較突出的女生組成。她們通常是在體藝方面有特長,每當班級有活動時她們就組團參與,她們是班級活動的中堅力量。
愛好型女生團體因為一些共同的愛好聚集在一起,比如喜歡某個明星、某個動漫,喜歡做手賬等。她們有時候會因為愛好的改變而脫團,人員變動性比較大。
抱團型女生團體的形成非常復雜,有些是因為座位靠近、家住得近;有些是因為相同個性,比如內向、敏感;還有些是因為相同的境遇,比如學習成績不佳、父母離異、親子關系緊張、人際關系緊張等。她們希望在團體中尋求溫暖和支持,這種團體有非常明顯的排他性。這種女生團體是需要班主任特別關注的。
那么高中女生為什么愛抱團呢?我覺得應當結合高中階段女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發展特點探究其原因。
首先,青春期帶來的身體變化,使女生們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們渴望獲得別人的肯定,但又不太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和別人交流。她們過于敏感,常常過度解讀他人的一言一行,為一些小事耿耿于懷,糾結不已。她們通過抱團以證明自己是被認可的,并在團體中找到了認同感和力量感。
其次,由于兩性智力水平發育上的差異,這一時期的女生在學習上不再有明顯的優勢。數理化等學科難度的增加讓一部分女生倍感壓力。成績的落后讓某些女生郁郁寡歡,轉而在小團體中尋求慰藉和發泄的途徑。當她們以團體為單位針對其他個人或者團體時,似乎暫時擺脫了成績的困擾,找到了發泄壓力的途徑。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她們并不能真正認識到團體行為會對他人造成怎樣的影響,導致團體之間的言語攻擊、關系緊張非常普遍。
作為班級的非正式群體,女生團體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是女生交往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團體中尋求認同和力量的方式本身不是一種錯誤,尋求慰藉和發泄的途徑也可以進行引導。班主任應該悅納女生團體,針對女生團體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正向引導。首先,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有意識地發揮集體教育的力量,重視建設班級良性的人際關系網,把小圈子的問題消弭在大圈子中。其次,要打通班主任與團體、團體與團體、團體成員之間的溝通渠道。女生之間的誤會常常是因為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句話在彼此心里發酵,導致誤會加深。在及時發現女生團體的問題后,班主任可以創造機會讓發生誤會的雙方進行交流。當然,可能誤會不是一次兩次溝通就能消除的,可以組織一些談心會等活動,或者進行一些非正式的談話交流,女生們都很喜歡一些私密的空間。有的時候女生團體內部或團體之間的問題是錯綜復雜的,班主任不可輕易做出價值判斷。班主任應當多角度地去分析和看待出現的問題,化解矛盾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下面我結合本文開頭提及的案例,談談女生團體交往的實踐策略。
1.了解情況。
當得知班級里女生團體間出現矛盾的信息后,我立刻找到幾個在女生團體中起主導作用的學生分別了解情況,在了解情況時保持客觀,不對任何一個團體做出評價。在基本了解事情的經過后,我讓幾個團體中的領頭人分頭通知團體成員先停止網上論戰。接著,我仔細分析了加入論戰的小團體,有單純活動型的,也有活動型和抱團型合并的,論戰最為激烈的兩個團體都屬于合并型。我并沒有立刻安排女生之間的當面交流,而是先讓大家的情緒平復幾天。
2.集體交流。
到了必須要上交節目方案的那一天,我利用班會時間讓持有不同方案的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分析利弊。在點評環節,我有意識地邀請不同團體的學生以及團體外的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全班票選節目方案。在選出方案后,我又刻意安排來自不同團體的學生一起投入到節目的準備中,并一再鼓勵全班學生團結一致,共同為班級活動出力。
3.分析原因。
節目表演完之后,我根據前面掌握的情況,找來兩個團體的主導成員進行三方交流。原來,這兩位女生初中時就在一個班,其中一個女生曾當眾指出了另一位女生的不當行為,所以她們對對方有一些偏見。在這一次的方案之爭中,因為女生們用了“小秘密”這個軟件進行討論,所以誤解是對方匿名攻擊了自己,從而引發了小團體之間的矛盾。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兩個人都表現出想為班級出力,但看不慣對方的一些行為和舉止。我讓她們做了一個換位思考的游戲,讓她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說話。一開始兩人都覺得有些尷尬,但說著說著就進入到角色當中,也開始發現對方的言行有其合理之處。
4.交往指導。
最后,我又向她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怎么處理人際關系中的矛盾?我舉了個自己在大學里和舍友相處的例子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很困難的,有時候矛盾發酵的源頭只是一些小誤會。我并不反對她們有各自的小團體或者說朋友圈,但出現分歧時招呼自己的好友相互論戰顯然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因此,面對面的溝通是我們推崇的方式方法。
當然,這一次談話只能讓她們了解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至少在她們的小團體中播下了溝通的種子,這是推進團體正向發展和生生積極交往的第一步。
女生團體是女生人際關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社會化將伴隨一個人的終身,所以在團體交往中她們其實也收獲了社會化的經驗。班主任應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與同學的關系,在集體教育中有意識地打破小團體間的界限,形成班級良性的人際交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