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明 孫學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實施改革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能動探索,更需要長期堅持。惠山教育二十年的堅持和堅守,換來了教育面貌的更新,實現了教師職業的嬗變,其中課程開發與實施,無疑是核心工程,發揮了關鍵作用。
課程問題不只是研究方案的落實程度,還要研究學校和教師在執行具體課程的過程中,是否按照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進行調適。校園之外掌握理論和詮釋理論的學者并不缺乏,而是缺乏能時刻解決問題的人——具有操作和執行力的教師群體。
為讓教師成為課程開發與建構的主體,惠山課程實施確立并遵循了課程文化建設的十八字箴言:創生是主旋律,賦權是協奏曲,建構是重頭戲。要求每一所學校在五個方面加強實踐:有正確的價值和理念,有完整的體系和整體,有明確的目標和序列,有相應的教材和案例,有有效的實施和評價。其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是把課程實施作為改革付諸實踐的過程,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從課程設置、課程模式、課程內容以及教材、教法等方面共同進行,強調在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實施過程中,將學校、教師、學生作為改革的主體,賦予其更多的自主權來實施變革。在此理念的觀照下,惠山區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課程設計者,每一間教室都成為課程實驗室,每一所學校都成為課程生發地”。
自2000 年國家試行課程體系三級管理以來,學校在課程上有了部分的決策自主權,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權力。同時,在實踐層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警惕的弊病。比如,聚焦于校本課程的特色化,“某某課程”遍地開花,重量輕質,動輒開發幾十甚至上百門校本課程。為糾正這一危險傾向,惠山區一是明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次關系,重點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使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在學校實踐中得到貫徹落實;二是以核心素養統攝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開發并完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保障學生的基礎學力。面向有學術潛力和興趣的學生,開設指向深度學習的拓展性學科課程和項目學習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和創新能力。基礎課程以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為主陣地,落實國家課程方案,以教材為主要課程資源,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倡導目標導引下的合作學習,旨在保障基礎學力的養成。拓展性學科課程以學科基礎課程為起點,聚焦高階思維,旨在發展學科關鍵能力。深度變革課堂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學生高級思維和深層能力,倡導問題啟發式、質疑探究式、對話討論式、互動參與式、發展研究式等教學方式。項目學習體現課內與課外融合,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結合,是未來學校的典型特征之一。課外實施的項目學習課程,在學習內容上強調真實問題的解決,在學習方式上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搜集和加工、交流與表達、動手實踐等能力。
課程基地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藕塘中心小學創辦了少年農學院、徐悲鴻少年書畫院、少年軍校。將社會實踐性課程系統化,引導學生認識和接觸社會,有助于幫助學生完成由校園走向社會、由書桌走向舞臺的轉變,真正地把教育與社會有機結合起來。錢橋中學打造了學校的“江南民俗文化館”,讓學生與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讓學生體驗情境性學習。西漳中學由師生共同創辦的許多社團(文藝類、實踐感悟類、科技類、興趣類、競技類等)成為學生發展身心、拓展興趣、開闊視野的主要陣地。
惠山區廣大一線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實現了從追求外在的靈動高效,上升為注重內在的生命活力煥發。惠山課程創生助推教師職業嬗變的成功經驗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著力提升教師擁抱變化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一直成長在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里,惠山教師的興奮點一直聚焦于未來會怎么變?自己怎么去迎接?致使他們擁有了敏于識變、善于應變、敢于求變的能力和氣度,成就了這一群體最大的優勢。二是教師執著地把希望和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惠山區教師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二十年的成就,詮釋了“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執著,而是因為執著才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