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在進行語文寫作時普遍存在兩個共性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文章寫得太短,雖然作者的意思大體上表達出來了,內容卻是“骨瘦如柴”,缺乏可讀性;二是不得要領,篇幅寫得過長,內容卻又多是啰唆廢話。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固然與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動機、態度、情感和價值取向不無關系,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尚未到位。無獨有偶,研究應用語言學的專家、學者們在研究如何破解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居然與初中生語文寫作存在的共性問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初明教授針對第一個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寫長法”的教學主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外語寫作的一個創新性教學主張,筆者認為,“寫長法”或許能給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帶來新的思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初明教授提出“寫長法”這一作文教學觀的初衷本是“以寫促學”。“寫長法”本身并不是作文教學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寫促學”。王初明在論述“寫長法”的實踐價值取向時明確指出,“寫長法盡管可以在寫作教學課中實施,但它不是作為教學法,不受作文理論的束縛,不系統教授如何寫作文”。然而,“寫長法”所聚焦的“真實語境、實際需要、交流互動、積極情感和大量接觸”則與母語作文教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1]
“寫長法”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寫促學”,主張真實語境是制約語言形式使用并賦予形式以功能和意義的過濾器,交際需要是語言學習和使用的原動力,交流互動是將語言形式揉入語境的黏合劑,積極情感是決定外語是否、能否堅持學下去并最終獲得成功的助推器,大量接觸是為語言形式添加語境標識、提高語言使用自動化程度的加速器。
“寫長法”在具體運用上,簡言之,就是通過“學生獨立寫作,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學生自己修改,教師點評習作,學生通過充實、打磨來自主完善習作”這五個環節,寫出有一定長度的有血有肉的作文。
例如:學生鄒某在寫題為“奶奶的雙手”這篇習作時,開頭這樣寫道:“奶奶已經過世好幾年了,可她那雙手的模樣至今歷歷在目。”似乎這樣的開頭寫得開門見山,但是在總領全文方面顯然是蒼白的。于是,筆者根據“寫長法”的教學主張,展開了教學活動。
生1:我感覺“歷歷在目”這個成語用在這里并不好,因為“歷歷在目”說的是過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就在眼前一樣,這只表達了一個客觀事實,并沒有反映出你跟你奶奶之間的深厚感情。如果改成“可她那雙手的模樣至今還印刻在我的腦海里”,是不是好一些?
生2:我同意這一處的修改意見,但是,我覺得還要進一步修改,因為她的開頭沒有體現老師講的“總—分—總”的寫作框架和要求。
生3:對!根據她文章的正文所寫的三件事及其順序,我們是不是給她奶奶的這雙手加上三個定語來作為“總領”呢?也就是改成“奶奶已經過世好幾年了,可她那雙勤勞、溫暖和靈巧的手至今還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師:這么一改,文章的開頭確實好多了!但是,我感覺開頭還是缺少了一點什么,誰再補充補充意見?
生4:我想在你們修改的基礎上做這樣的修改:“手,實在是再平常不過的了,因為人人都有一雙手。可是,有一雙手至今仍然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里,那是奶奶的一雙勤勞、溫暖而靈巧的手,盡管奶奶離開我們已經好幾年了。”
鄒:你們幫我改得真好!老師,我在正文中想補充寫一件事情,那是在我有一次遭遇較大挫折時發生的事情,我感覺奶奶的手和她對我說的話一樣,給了我力量。
師:好!可以補充進去。既然正文增加了內容,那么開頭對你奶奶這雙手的定語也得增加。增加什么定語?加在哪里?
鄒:老師,我想在寫完奶奶手的勤勞之后寫這一段,是不是在“勤勞”后面加上“有力”兩個字?
師:好!
經過一番努力,原本只有24個字的文章的開頭被“寫長”成了70多個字的開頭,不僅合乎文章謀篇布局對開頭的寫作要求,而且遣詞造句平添了幾分文采。
“寫長法”把“設計好作文任務”與“合理的教學安排”視作“怎樣才能寫長”的關鍵。王初明指出,學生寫不長,問題多半出在任務上,好任務往往讓教師發現自己低估了學生的創造力。他進一步指出,好的作文任務具有兩個共同的特征:一是切合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和生活經歷,能夠喚起學生表達思想的欲望,使學生有話可寫,而且寫得長;二是能夠拓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帶動學生語言積累的運用。
學生有話可寫,是“寫長”的前提。因此,作文任務的設計必須聚焦學生都經歷過、體驗過的話題,都有感想的話題,以及愿意通過寫作與人交流、分享的話題。從這個觀點出發,《再見了,我的童年》《又到一年春游時》《可憐天下父母心》《難忘的……》之類的作文題將讓學生不僅有話可寫,而且能夠寫出真情實感。
在論及合理教學安排這一問題時,王初明給出的主要意見是:少講作文方法,不設框框,鼓勵學生在課外不受約束地去表達自我真實生活體驗與感受。[2]
一些語文教師在范文教學中往往會花較多的時間用來進行文本分析和寫作技法的講解,把范文教得透熟,甚至要求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復述課文。而“寫長法”則主張范文學習的目的在于啟發思路。如果教師一味地把范文作為學生作文的模仿性寫作的標準,則無異于使得范文成為束縛學生作文的框架,扼殺學生作文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制約學生的“寫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