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指小組的建制形式,以4人為一個自然行政小組。先將全班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為4個層次(如:1、2、3、4 分別代表優等生、中上生、中下生、學困生),再根據學生人數將班級編組(如:A 組、B組 、C 組 、D組等)。這樣,A組的組成為 A1、A2、A3、A4四名學生,B組的組成為 B1、B2、B3、B4四位學生。(見圖1)

(圖1)
“2”指小組活動的基本單元。首先,“同桌二人”為一個基本活動單元。將學習能力有差異(如A1與A3,A2與A4)的兩者定為“師友”關系,簽訂師友合同,構成“1+1師友互助小組”(如圖1),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個性輔導或過關檢查時,A1、A2要以“小老師”的角色對A3、A4進行督查與幫助。其次,“前后二人”是另一個基本活動單元。將學習能力相差不大(如A1與A2,A3與A4)的兩者稱為“1+1同質研究小組”(如圖1),當學習任務具有一定挑戰性時,可先在A1與A2之間、A3與A4之間進行交流討論,然后再擴展到4人自然行政小組。當4人自然行政小組內仍不能解決問題時,還可以在4 人探究小組(如圖 1,A1、A2、B1、B2 就組成一個4人探究小組)內交流討論。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4+2”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與特征,靈活選用2人小組或4人小組進行過關輔導、交流討論或合作探究的小組學習方式。可見,“4+2”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合作更靈動、更高效、更深入,功能更全面、更具操作性、更貼近學生。
下面以一道實際問題的解決為例說明“4+2”學習小組的運行。
原題呈現:“師父您多大了?”“我在你這年紀時,你才11歲;等你到我年紀時,我已經71歲了!”請問:師父幾歲?徒弟幾歲?
環節1:學生自主學習,嘗試解決。但大部分學生只設出未知數,教師深入小組詢問后發現主要是審題障礙。于是,采取全班學習的方式,全班對題目反復默讀。之后,在4人探究小組中,徒弟將題目復述給師父聽,師父及時評價、更正。(本環節難度不大,具有檢查過關的意味,因此采用“1+1”師友互助的方式)
環節2:教師提問:“本題審題的障礙主要出現在哪里?”在學生的4人探究小組中,展開同質小組探究。得出審題的障礙主要是數量多,找不到相等關系的結論。(該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采取“1+1”同質小組研究的方式。若同質小組研究存在問題,則在4人探究小組中師父研究,徒弟傾聽)
環節3:教師追問:“本題中有哪些數量?當實際問題提出現許多數量時,怎么辦?”4人探究小組進行交流,徒弟先發表看法,師父再作補充、評價。學生討論后找到了題目中含有的6個量,并提出了列表、畫圖等解決辦法。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根據題目列表格、畫示意圖,之后再交流探討,展示結果。(一開始采取個人自主學習的方式,當學生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再進行小組合作)
環節4:教師提問:“你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發現年齡差不變嗎?”在4人探究小組中徒弟舉例、“師”評點,之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舉例并不困難,所以本環節采取師友互助的形式)
在“4+2”小組合作學習推進過程中,為實現高效交互,我們明確提出若干核心要求和保障措施。下面是6點核心要求——
1.小組完備,座位合理。“1+1師友互助小組”是“4+2”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活動單元。從每節文化課到過關整理課,從課內到課外,從周內到節假日,時時處處都可進行師友互助。同時,為方便優生間的交流,讓4名組長相鄰坐。
2.人人在學,分工明確。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我們明確了如下要求:基礎問題檢查學(“友”展示,“師”檢查),中等難度講解學(“友”展示,“師”啟發引導,設疑追問),較高難度討論學(“師”與“師”之間交流提優,同組不能解決的可跨組探究)。
3.自主在先,合作在后。沒有充分獨立思考的小組學習,只會讓不少學生養成“等、靠、要”的壞習慣。因此,在合作前必須讓每名學生都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時,讓“友”先展示,這也是為了防止自主學習中出現“假學”現象。
4.發言響亮,展示精彩。“友”優先展示,主要展示小組內合作時出現的錯誤、錯誤的原因,展示正確的解題方法與思路,展示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采取的措施等。然后“師”做必要補充,在此基礎上其他小組同學繼續補充或提出質疑。
5.傾聽發言,及時補充。無論是小組學習環節還是課堂展示環節,都要求發言同學之外的其他同學全神貫注地耐心傾聽,如有不同觀點,要在真正聽懂發言者觀點的基礎上等發言者發言結束后有禮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6.眼觀耳聽,憤啟悱發。這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表現,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進行引導。教師要真正走進小組,蹲下身子仔細觀察、耐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