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胡建
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時代的呼喚,這要求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的選擇等諸多方面作出積極回應。不久前,筆者到一所友好學校進行教學交流,與友好學校的兩位教師“同題異構”,上了題為“等值線圖的判讀研究”的交流課。截然不同的教學設計和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讓課堂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這次“助學行動”,筆者遵循在“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框架下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新樣態的“助學式”課堂模式,采用地理研究性學習方法復習“等值線圖的判讀研究”,將課堂教學分為“自主先學研究子問題”“同伴互學、展示促學子問題”“精點深學問題總結提升”三個階段。
先把12 種等值線圖資料提前一周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資料先熟悉。然后學生選出自己感興趣的等值線圖,確定研究子問題。
到上課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提前準備好的子問題以合并同類項的形式分成6 個小組。由于學生之前沒有商量,所以各組人數不盡相同。學生帶著自己研究的問題,由臨時組長組織討論(10 分鐘左右),學生合作探究達成共識。在展示促學環節(20 分鐘左右),均展示了他們的探究成果,并進行了自評和互評、質疑等評價活動。
教師就6 組不同的等值線圖研究的子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出等值線上數據的判讀→等值線彎曲的判讀→等值線疏密的判讀→描述等值線的分布規律的共性特征。
相比于友好學校兩位教師采用的講授法、講練結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授課,筆者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學得主動,組織得相對輕松。
進入友好學校的教室,滿墻的高考標語和激勵性口號,給人一種“唯分是瞻”的感覺。在這里,筆者比較強烈地感受到,高考成敗是學生當下人生成敗至關重要的一條衡量標準。
相比之下,來自友好學校的兩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很強,所授的知識容量很大,整堂課給人感覺塞得滿滿的。雖說學生聽課很認真,但參與度不夠。筆者置身現場感受是,教師應當由片面追求結果轉變為更加注重教學過程。教師應當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組織者,“由教學走向學習幫助”,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做到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小組合作中學會交往,在質疑中提升批判思維能力,在探究中提升綜合思維能力,真正實現“育人”。
授課結束后進行了課堂教學評價活動,該友好學校的大部分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表現等方面進行了評價。這種師本取向的課堂教學評價是20 世紀50 年代初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在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保證課堂教學基本質量等方面能發揮一定的作用。而在當前,這樣的評價漸漸受到人們的質疑,質疑聚焦在“重教輕學”這一點上。今天,新的評價觀正在逐步被更多人認同、接受和踐行,評價的關鍵不只在于教師如何教,教得怎樣,而在于學生是學如何學,又學得怎樣。
根據南通市出臺的《南通市深化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12 字教學建議”),筆者所在的南通市第二中學出臺了課堂教學校本評價表。該表設立了一級指標:學案設計(25分)、學程展開(40 分)、學生發展(20 分)、教師素質(15 分);二級指標:學標設計(5 分)、學程設計(15 分)、學法指導(5 分)、自主先學(10分)、同伴互學(10 分)、展示促學(10 分)、精點深學(10 分)、基礎知識(10 分)、綜合能力(10分)、師生互動(5 分)、學科素養(5 分)、個性風格(5 分)。
這樣設計的最大的亮點是,在一級指標中,“學生表現”(學程展開與學生發展)成為主控因素。“學生表現”權重過半,說明從以前關注教師的教轉變為關注學生課堂的表現,該課堂教學評價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需要教師“限時講授”。而“學案設計”比教師素質占比大,體現了學校對教師教學理念的重視程度。“生本取向”的課堂評價基于有效教學理論。只有當教師教學行為被學生感知、接受、認可,并加以表現,其教學效果才能真正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