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青
江蘇省常州市市北實驗初級中學是一所較為典型的市區普通公辦初中學校,其生源來自周邊社區,多數學生來自周邊社區的新市民家庭。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家長學歷背景也較低,對孩子幾乎無職業理想方面的規劃和指導,這樣的現狀造成不少學生對高中學習情況及高職校專業缺乏了解,直接導致了畢業時選擇高中及高職專業時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基于這些現狀,學校嘗試探索、規劃職業啟蒙教育,試圖讓學生提前體驗和感受專業技術類職業教育,更早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愿景和社會職業,更好地規劃自身的未來發展。我們嘗試將職業啟蒙教育課程化實施,在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同時,更好地助力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
在學生層面,我們所實施的職業啟蒙教育并不倡導學生過早分流,也不刻意培養學生某方面的職業技能,只希望能培養學生初步的職業認知、職業信念、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養成良好的職業通識習慣。通過初步的職業體驗讓學生了解社會上目前存在哪些職業以及這些職業的相關要求是什么,幫助學生逐步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為未來的專業或職業選擇奠定基礎。
在教師層面,我們期望借助多方優質資源,帶動學校一批有興趣與特長的教師學習參與跨領域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豐富自己的實踐和體驗,并逐漸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
在學校層面,我們希望借此契機,形成學校特色,不斷提升辦學品質。
我們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兼顧三個年級進行全學段設計;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校內外貫通;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點,普及性、常態化實施,并采用多活動形式和多時間點選擇。
學校在七、八年級開設校本選修課,學生自主選課、走班教學,每周開設一節“特需課程”。我們的“特需課程”是指普通初等中學與中等職業學校共同開發的適合初中生個性化發展、益于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課程。我校的“特需課程”目前有“電子產品的安裝與調試”“環境與食品檢測”“影視剪輯”“中西面點制作”等。
學校的職業啟蒙系列課程除了與中等職業學校合作的“特需課程”之外,我們也積極拓展途徑,擴大資源平臺,積極與銀行、基金會等單位、社會團體合作,開發出“財經意識”(與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合作開發)、“金融知識進校園”(與招商銀行常州分行合作開發)、“途夢職業引導直播”(與途夢教育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合作開發)等校本課程。
當然,學校還積極創造條件,打造平臺給學生提供職業體驗的機會。目前,學校的校內職業體驗平臺有:蘆花校園電視臺、市北校刊、校禮儀隊、城市長效管理突擊隊、文明監督崗;開展的活動有愛心下午茶、鄉情特產義賣活動、科藝節、合唱節、誦讀節等。校外職業體驗活動包括:高職校職業體驗行(定期組織學生赴高職校開展實訓體驗);社會公益勞動體驗(與天愛康復中心、市少兒圖書館、一加愛心社等合作,定期開展體驗活動);七、八、九年級開展假期進社區活動等。
學校希望通過這些課程內容的設置幫助學生積極開展職業選擇與規劃、正確認識職業技術教育,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獲取的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積極探索與勇于創新的能力。
學校構建了“校長室—課程處—教研組—教師”,四級課程管理體系;編撰、修訂了符合校情的課程方案、教材、實踐活動方案;成立了學校初中生職業啟蒙教育教科研團隊。
職業教育貫穿了學生個人發展的始終。所以僅憑校內資源是無法滿足課程需求的,借鑒、引進并結合學情改造運用社會課程資源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校“特需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采用的就是初中與中職的兩位任課教師協作的“雙師型”模式。初中任課教師相對更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習需求,而中職教師則能立足于職業教育理念吃透課程本身。同時在課程設計方面也兼顧了梯度:職業引導課程設計了“全面認識自我”“了解就業環境”“奠基未來發展”三個階段;職業技術體驗課程考慮了“技術入門”“技術準備”和“技術體驗”三個層次。其他職業體驗課程也同樣充分整合、利用真愛夢想基金會課程專家、高職校教師、銀行內訓師等教育教學資源。
(1)創新教學模式。我校的職業啟蒙課程采用了以項目任務為驅動,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互助中完成每個項目活動。除了每周1~2課時的學習活動外,每學期還安排學生至少有2 次機會去職業學校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職業認知。
(2)設計特色學習活動。職業啟蒙課程的特色學習活動重在關注實際生活問題,如“中西面點制作”課程就鼓勵學生在規范操作的基礎上將所制作的面點進行“義賣”,開辟“生產+營銷”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面點作為產品在校內銷售,既收回了課時成本,又讓學生獲得了自我實現;“影視剪輯”課程以拍攝校園風光為主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獨特視角拍攝學校宣傳片,最后投票選出優秀影片,在校園電子墻上展播。這些活動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使其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目前,我校的普職融通特需課程、職業人生課程、途夢直播課程、金融知識進校園課程等已經形成一體化設計,學生的學習已成為常態;學校辦學品質得到提升。
通過學習,學生對職業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學生對所選擇的專業作出理性分析與判斷,幫助其挑選更為契合的專業知識與類型。職業啟蒙教育課程的學習還能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所需的一般能力(如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培育其利用專業知識進行社會實踐所需要的創造能力。
十多門深受學生喜愛、趣味盎然的校本課程皆有學科教師任教。市綜合實踐、勞技基本功競賽一等獎也皆被我校地理、生物老師收入囊中。我校還產生了8 位省市優秀科技輔導員、4位夢想課程優秀導師。
我校在初中生職業啟蒙教育方面的探索實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學校合作主持了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8-2019 年度職業教育重點課題“初中生職業啟蒙教育的實施路徑和案例研究”(課題編號:XHZDKT201802),獨立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需’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16/02/156)獲評“江蘇省精品課題培育對象”“常州市第二屆精品課題培育對象”。
初中學校在職業教育方面不是強項,因此我校準備繼續依托職業技術學校的場地、設備、師資和職業教育辦學經驗開發課程,擴大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構的課程資源運用。同時,注重培訓本校教師,實現職業啟蒙教育“本土化”。
國家課程中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本身就可以開發出職業啟蒙教育的元素,例如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與勞動觀念教育;通過勞動技術課程滲透生活技能與勞動態度教育;通過語文、英語教材中的課文滲透職業概念教育和生涯教育;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的某些教學內容,滲透職業技術教育等。
班級管理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而職業啟蒙教育涉及勞動觀念、勞動態度、職業人生規劃等教育,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此外,學校管理還兼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的任務,其中不乏職業啟蒙教育的元素。
項目化學習是跨學科的一種活動方式,其中不乏很好的職業啟蒙教育的項目。2019 年我校的兩支學生代表隊憑借“社區打印照片”“推銷家鄉特產”項目在全國項目化學習展評暨研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三等獎,用實戰體驗鍛煉了學生的營銷策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