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
摘 ? ?要: 王君是北京清華附中的特級教師。通過分析《聽王君講經典名篇》中的課堂實錄,可知王君的課堂導入方式構思巧妙、課堂語言純熟自然、文本朗讀方式多樣靈活、課堂提問方式別具匠心。
關鍵詞: 王君 ? ?語文課堂 ? ?教學藝術
1.課堂教學藝術的含義
教學是一門科學還是藝術?長期以來,該問題一直是語文教育界討論的熱點。隨著人們對“教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普遍認為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關于“教學藝術”的定義,李如密闡釋道:“‘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教學規律和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1]教學藝術根據不同的標準能劃分出不同的種類,按照教學藝術的結構,教學藝術可分為備課藝術、上課藝術、評改藝術、輔導藝術、總結藝術。其中,上課藝術可稱為課堂教學藝術,主要包括導入的藝術、語言的藝術、朗讀的藝術、提問的藝術四個方面。對于王君老師而言,課堂教學藝術在她的課堂均有體現,接下來將重點論述。
2.王君課堂教學藝術分析
2.1巧妙的導入藝術
“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開端,一個好的導入不但可以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王君非常重視設計課堂導入,導入角度獨特。
2.1.1辯題導入,激發興趣。
王君老師善于利用辯題導入新課,啟發學生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落痕跡地將學生帶入新課學習當中。在執教《丑小鴨》時,王君老師以課后習題“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那出生在養鴨場里也沒有大礙。試闡釋這句話的意思”為切入口導入:“有人說,丑小鴨不需要任何努力就會成為一只天鵝,這是由遺傳決定的。又有人說,丑小鴨能夠展翅翱翔,是由它的自身努力決定的。同學們如何看待這一爭議?”她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后,再根據自己的觀點,組成正反兩隊,各自找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利用辯題導入,將讀與說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能開啟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2.1.2用詞造句導入,激活思維。
王君老師通過用詞造句導入新課,從語用層面落實字詞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積累詞語,還可以激活思維,無縫進入文本。比如:講解《老王》時,王君老師通過課件出示了一組原文中的詞語:“傴”“攥”“翳”“塌敗”“骷髏”“愧作”,并讓學生選擇兩個詞語造句。一位學生選擇了“傴”和“骷髏”兩個詞語,將句子造為“老王如骷髏一般,傴著身子將冰送進了楊絳家”。王君老師抓住學生所選關鍵詞,引導學生感受老王身形的干瘦與佝僂,學生心中自然浮現出老王的形象特征,激活了思維。
2.2純熟的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是師生交流的媒介。教學語言駕馭純熟,才能準確又藝術地講解內容,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領悟。王君老師教學語言駕馭純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語言生動活潑。
在語文課堂上,王君老師非常善于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以《紙船》教學為例。首先,王君老師以自己杜撰的詩歌評改邀請函引入課文,用率真的語言進行情感搭建,學生感興趣地讀著該邀請函。接著,王君老師讓學生大聲朗讀名言“我就是我,我獨一無二”,極具童趣,學生們熱情高漲,開啟了一場生動的詩歌評改會。然后,在作詩環節,王君老師用“想得要命、淚花汪汪”等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載著眼淚”分析到“載著一船眼淚”,創作出小詩。王君老師運用形象、活潑、率真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懂得品讀句子的基本方法,為后面體會母愛這一環節教學做了鋪墊。
2.2.2語言情感充沛。
只有教師對語文教學充滿熱情,才能流暢自如地運用語言,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王君老師在《最后一課》教學中運用飽含情感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創設的特定情境中。在書寫“國”字的過程中,王君將“國”字中的“王”比作國家的筋骨和脊梁,將“國”字中的一“點”比作國家中的底層人民,運用一連串充滿氣勢的成語“光芒萬丈”“流芳百世”“功成名就”,讓學生感受到了國之棟梁的“大作為”。王君老師再運用一連串排比句式“如此無奈,如此卑微,如此滄桑”與“沒有……沒有……沒有……,只有……”,用感染性的語言對比突出底層人民的勢單力薄。國之棟梁與底層人民的兩者對比,仿佛并沒有凸顯小人物的愛國之志,但是王君老師運用比喻,將小人物比作隱藏著的筋骨和脊梁,筆鋒一轉,生動形象地體現出小人物隱忍的愛國之情。一“點”雖小,但恰是這一“點”,國家的“國”書寫才能完整。整堂課經過王君飽含情感的語言渲染,學生的朗讀充滿著愛國之情。
2.3形式多樣的朗讀藝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3]縱觀王君老師的閱讀教學案例,可以發現:王君老師幾乎是每課必讀,并且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3.1情境還原朗讀法
很多經典文本,學生缺乏對特定時代背景的了解,以致讀不懂文本,比如《老王》一文。王君老師創造了情境還原的朗讀方式,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時空背景中。首先,王君老師讓學生模仿老王的口吻,講述老王大半生的遭遇,感受他被環境拋棄的無奈。其次,王君老師模仿楊絳的口吻,與扮演老王的學生進行交流。在對話中學生體會老王的無依無靠。然后,讓學生模仿看客的口吻,讀出看客對老王的嘲笑,體會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淡。再次,讓學生以旁白者的身份演讀老王和楊絳的對話,體悟老王孤苦的境遇。最后,王君老師引導學生品味“只”字,感受老王的絕望處境。在這個部分,王君和學生交替成為文中的“老王”“楊絳”“看客”“旁白者”,并以各自的身份進行情景朗讀。五個不同的誦讀情景能使學生體會老王的活命精神、楊絳的同情心及看客的冷漠。
2.3.2換詞比較朗讀法。
在教學中,王君老師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用換詞的方式進行點撥,讓學生自己品味。例如:王君老師為了讓學生體悟《鄉愁》第二部分,將“這頭、那頭、外頭、里頭”替換成“這邊、那邊、外邊、里邊”,讓學生全文朗讀,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比較,認為“頭”字比“邊”字更厚重,更能體現兩岸的遙遠及余光中內心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又如在講解《鄉愁》第五部分時,王老師將“后來啊”“而現在”替換成“中年后”“老年后”,學生通過換詞比較朗讀,感受到了前者蘊含的豐富情感,體會到了詩人與妻子分離、母親陰陽兩隔、與大陸分離的沉痛心情。
2.4別具匠心的提問藝術
“提問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師為調動學生的思維,向學生拋出任務并期望學生積極作答的教學行為”[4]。王君老師的提問藝術可謂別具匠心,具體表現如下:
2.4.1分層提問,由淺入深。
課堂提問不能一開始就提出高難度問題。王君在執教《湖心亭看雪》這篇文言散文時,采取了分層的提問方式。在第一層中,王君老師提出以下問題:“有人說,這篇課文中有矛盾的地方,請同學們找一找,看看有嗎?”引出文本的主線“癡”,引導學生研討作者“癡”的表現。第二層,王君老師的提問為:“作者偶然與客居此地的金陵人相遇,他也驚喜嗎?”引導學生對比作者與金陵客的不同心情,為體會作者的內心活動做鋪墊。第三層,王君老師的提問為:“你認為作者描繪的雪景與他本人的心境有何關系?”從賞析景物入手,插入背景資料介紹,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三次提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將文章的三個層次連接起來,構成了課堂活動的流程。
2.4.2對比提問,直奔主題。
在探究《陋室銘》思想主題時,王君老師采用了對比提問的方式。她提出問題:“與周敦頤的人生態度相比,你認為劉禹錫的人生態度有何不同之處?”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將兩個人物進行對比,通過反復討論,得出“作者過著歸隱的生活,心中卻向往著在仕途中有所為”的觀點。又如教學《漁家傲》時,王君老師讓學生回顧剛學過的《破陣子》,提問:“你認為范沖淹的‘愁與辛棄疾的‘愁有何不同?”經過學生反復對比與討論,得出“范仲淹的愁緒源于‘壯志未酬,而辛棄疾的愁緒源于‘想要再酬壯志”的結論。從對比提問入手,然后窮追不舍,就能直抵文本的核心,落實教學目標。
2.5回味無窮的結課藝術
結課是在課堂將要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及時總結、鞏固、擴展、延伸與遷移的教學活動方式。王君老師善于運用歸納總結法、誦讀悟情法等結課方法,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
2.5.1歸納總結法。
結課階段,為了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王君老師常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此收束全課。例如:在《蘇州園林》結課時,王君老師帶領學生回顧該課中的三次課堂教學任務:從宏觀角度分析《蘇州園林》的結構特點、從中觀角度探析《蘇州園林》的段落特點、從微觀角度賞析《蘇州園林》的語言特點。通過回顧課堂任務,學生對課文結構有了整體的把握。又如,在結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課時,王君老師帶領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通過回顧,讓學生認識到課文順序、課文內容的安排與選擇,都能體現文本中心與作者情感,認識到說明文可以從情感角度進行理解。
2.5.2誦讀悟情法。
誦讀悟情法是指在一堂課即將結束時,通過全班齊聲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與情感的理解,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王君老師多次采用誦讀悟情法。例如:王君老師在《浪之歌》結課時,讓學生動情地朗誦全文,再次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意象,感受作者對祖國堅定的愛和熾熱的心。再如:在結束《一面》一課時,王君老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又深厚的愛戴。又如:在《紙船》結課時,王君老師讓學生再次緩慢誦讀全詩,再次感受冰心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王君老師采用誦讀課文的方式把課堂推向高潮,使學生的情感在誦讀中升華。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藝術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3.
[2]劉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8:6.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4]王立群.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實施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8:1-6.
[5]毛杰.奇巧開端處解牛第一刀——品鑒王君老師課堂教學切入藝術[J].教育科學論壇,2013(3):36-38.
[6]楊和平.王君賞析語言方法例舉[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23):61-64.
[7]王麗玲.王君朗讀教學藝術舉隅[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2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