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青青
摘 ? ?要: 本文以江蘇省鹽城市小學中段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他們的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發現,小學中段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少、課外閱讀書目少,可能與閱讀的功能性、無序性和盲目性有關,建議學校、老師、家長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學生閱讀,增強閱讀效果。
關鍵詞: 江蘇鹽城市 ? ?小學中段學生 ? ?課外閱讀
一、引言
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閱讀“可幫助我們壯大經驗并創造經驗”,它“是一種人生方式”[1]。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特別閱讀的重要性,他在《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頭等大事》(2016)一文中指出:“讓中小學生多讀名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學語文的需要,還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盵2]小學中段學生已經經歷了一二年級的懵懂階段,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量,對閱讀也有了一些認知。調查研究他們,可以反映出小學生閱讀的實際狀況。部分學者就小學生的閱讀情況提出指導策略,如周蓮清(2011)[3]、王本華(2012)[4]、胡亞玲(2016)[5]、何君虹(2018)[6]等,但沒有針對江蘇鹽城市的調查研究成果發表。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小學生閱讀主要是在課外。為了了解江蘇鹽城市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我們選取一所市區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該市發布過“中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據老師介紹,上面的必讀書目學生一般能很好地完成,至于選讀書目或其他書目的閱讀情況不太確定。我們的調查不針對必讀書目,而是除此以外其他書目的閱讀情況。調查采用問卷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86份。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信息錄入、整理與分析。
二、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小學中段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不理想。
第一,小學中段學生由于學業壓力相對繁重,可控自由時間減少,每天花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相對較少。58%的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超過30分鐘,24%的學生在30分鐘到1小時之間,閱讀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只有12%,剩下6%的學生每天沒有固定的閱讀時間。
第二,課外閱讀時間減少使閱讀量明顯下降。調查顯示,84%的學生一個學期不超過5本課外書,5%的學生除必讀書目外不能讀完一本書。
分析發現,造成小學中段學生閱讀時間及閱讀數量少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第一,功利性。許多學生閱讀課外書有著不同的目的。數據顯示,60%的學生將“提高學習成績,得到老師的表揚”作為課外閱讀目的之一,15%的學生“為了和同學有共同的話題”,只有7%的學生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另有18%的學生選擇“很少閱讀,除非學校硬性規定”。不難看出,大多數學生的閱讀功利色彩較強,可能與學生家長看中學習成績有相當大的關系。部分學生在學校硬性要求下進行閱讀,這是一種被動閱讀,學生自我閱讀積極性不高,應當引起重視。
第二,盲目性。一些學生在閱讀時會遇到困惑,超過50%的學生認為不知道看什么書或者找不到感興趣的書籍,有26%的學生認為學校推薦的書籍過于繁雜,難以選擇。可見,學生在選擇圖書上,還需家長、老師和社會的正確引導。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閱讀不盲目,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無序性。調查發現,52%的同學一本書看過就算了,從來不做閱讀筆記;19%的同學雖然做了筆記,但僅僅摘抄一些詞句。此外,在閱讀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能主動發現問題,僅有17%的學生對書中疑惑的地方提出疑問并且主動尋找答案。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引導學生多問問題并設法尋求答案,幫助學生走出無序低效的閱讀困境。
三、對策建議
小學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閱讀量有限,只有進行豐富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吸收和儲備大量優美的語匯,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分析理解能力,為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基礎。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學校要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條件,優化讀書環境。
學校應當加強校內閱讀的硬環境建設,拓展并富足“書源”。這里所說的“硬環境”主要指“圖書館”“閱覽室”等可供閱讀的空間。學校每年應投入資金加強“硬環境”建設,豐富書源,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材”。
學??梢栽趫D書館、閱覽室、學校走廊等公共場所張貼有關閱讀的標語,促進學生積極閱讀。圖書館可以開展一些適合小學中段學生的讀書活動,比如“我是閱讀好能手”“閱讀交流會”“書香分享”等,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分享自己喜愛的書籍,在交流中提高語文素養。
針對讀書不均衡的問題,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學名著和教輔用書是現在小學生閱讀的重點,但不同類型的書籍是提高小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材料。例如,根據調查,小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相對薄弱,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由學校設立“自然科學實驗室”,定期對小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閱讀引導,激發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拓寬視野,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報紙雜志的閱讀資料,學??梢耘e辦一些關于學生身邊好人好事、時尚旅游等主題的投稿活動,引導學生閱讀。
第二,老師要予以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意識的培養,制訂閱讀教學計劃,讓學生自主閱讀。例如讓學生聽讀、默讀及交流閱讀心得,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老師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除閱讀中的障礙,老師也可以適當點撥。
老師可以經常開展班級讀書交流會,布置寫讀書報告或讀書筆記等作業,讓學生互相分享閱讀書目,交流閱讀心得,讓學生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喜愛上閱讀,將“閱讀”變成“悅讀”。在交流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倡導合作式、探究式的閱讀方式,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發學生的閱讀想象力。
老師應當提高文化素養,成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典范。老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和人生向導,應及時給學生推薦適合他們身心特點的書目,并共同閱讀。這樣,學生很容易受到老師的感染,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讀書氛圍。老師還可以給學生和學生家庭設立一些獎項或者稱號,像“書香家庭”“我是小小書蟲”等,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第三,家長要營造家庭閱讀氛圍,讓孩子愛上閱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啟蒙教育最早的地方,也是孩子課外閱讀的重要場所。家長應當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要主動參與到孩子的閱讀中,盡可能做孩子讀書的榜樣。當孩子在家中讀書時,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讀書,然后共同討論,讓孩子在增進與父母的感情中不斷提升自己,提高閱讀興趣,使他們的閱讀水平登上新的臺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要求孩子多讀書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不要孩子在讀書,自己卻在看電視或做其他一些事情。父母的鼓勵對提高孩子閱讀的積極性有重要的作用,應該多鼓勵孩子讀書,多引導孩子讀好書??梢越M織一些家庭讀書競賽,發表對某本書籍的看法,只要孩子說得有道理,就給予鼓勵,包括將想法形成文字張貼在家庭的讀書角中,或獎勵一本新書等。
四、結語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江蘇鹽城市小學中段學生展開,希望能了解現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太樂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課外閱讀時間少、課外閱讀書目少。造成現狀的原因可能是閱讀的功能性、無序性和盲目性等。針對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認為學校、老師、家長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學生閱讀。
總體來看,目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太樂觀,問題不容忽視。在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應當積極應對小學生課外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逐步完善閱讀教學計劃,持續關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不斷提高當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全面貫徹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曹文軒.閱讀到底有什么意義?[J].政工學刊,2015(2):86-87.
[2]溫儒敏.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頭等大事[J].語文建設,2016(9):4-8.
[3]周蓮清.激發和驅動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策略探微[J].教育導刊,2011(12):80-82.
[4]王本華.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談中小學生課外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2(1):53-57.
[5]胡亞玲.3—12歲兒童課外閱讀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J].圖書館,2016(10):63-68.
[6]何君虹.小學生課外閱讀有效指導策略[J].語文建設,2018(3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