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 ? ?要: 情感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情感的課堂將黯淡無光。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勢在必行。本文結合具體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立足教學實踐,提出六種促進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實施的有效策略,為加強初中生的情感教育提供教學思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情感教育 ? ?教學策略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間時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忽略學生的情感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十分不利,失去情感教育的語文如同一堆冰冷的文字,毫無生機可言。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教育者的廣泛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要努力提高專業素養,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和模式,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有利于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情感接收能力,使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一、提升語文教師的情感素養
古往今來,贊美教師職業的語言數不勝數,包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教師除了盡到教書育人的責任之外,還要有愛生之情,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家人、心靈的朋友,在學生有問題、有困惑時耐心地幫助解答;在學生成功、喜悅時,在祝福之余,提醒學生不要驕傲,繼續努力。教師這樣會感染學生,滿足學生被理解、被愛和被尊重的需求。除此之外,為了增強教師在學生心中的信服感,教師還應保持公平公正的心,在學生犯錯誤時一定不要在班級處理,可以將學生帶到一個安靜的空間,耐心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
語文學科在教學上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解讀文本內容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融入,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樂學、愛學。由于語文知識廣博而深刻,因此對語文教師的要求相對高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還要不斷學習新型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這樣在專業基礎和教學能力的奠基下,有利于教師深刻解讀文本,領會文章的精髓,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與文本溝通的紐帶,使學生和教學內容產生情感共鳴。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接收能力
學生具有獨立性和差異性,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思維方式、學習態度、智力因素等條件不盡相同,導致學生的情感接收能力有所差異。在語文教學中提倡情感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同的課堂體驗,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在具體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教材蘊含的情感條件,讓學生通過人物代入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感,體會文章主人公的思想與心情,對于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背影》是一篇描寫父子之間感情、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體會作者筆下父子之間的情感,筆者向學生提問:“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印象深刻,你的父親有沒有對你做過值得記憶的事?”以此勾起學生對父親的回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歷,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使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情感和愛意。學生的情感接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強化。因此教師要牢牢抓住每一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情感接收能力。此外,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讓學生從書中吸收精華、豐富情感。
三、明確教學設計的情感目標
所謂情感目標,實際上是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每節課由于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不同,所需要的三維目標也不同,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要求和內容,確定三維目標,更好地為學生講授教材內容,融入情感教育。語文包括六大體裁,分別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和散文,不同體裁的文章在形式和內容上是不同的,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是不同的。比如:記敘文主要側重讓學生體會文中濃濃的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議論文主要側重讓學生感悟思辨,領會文章提出的觀點。說明文主要側重讓學生學習文中蘊含的哲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小說主要讓學生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緊湊的情節設置,等等。
比如記敘文《背影》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聚焦點——背影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親人、愛生活的高尚情感。議論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于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納諫的大度胸懷。小說《麥琪的禮物》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學習主人公麥琪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散文游記《桃花源記》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現實黑暗,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四、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仔細研究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有效進行情感融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教育專家精心篩選出來的,每一篇文章都獨具特色,每一篇文章都充滿價值。那么,針對具體的文章,教師應如何挖掘其特有的情感因素呢?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析,進行審美教育;通過加強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也可以結合直擊心靈的問題,引發學生內心的感悟,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
比如在教學《春》時,筆者在引導學生賞析句子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如:“密密地斜織著”一句中的“織”用得恰當嗎?為什么?通過賞析這個句子,分析“織”字既寫出了春雨細、密的特點,又與上文“……像細絲……”一句相照應,所以織字用得好。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對春雨細致的觀察,側面體現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比如: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個問題,在明確本段寫作角度和修辭方法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五、在角色的扮演中豐富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了解人物的性格,體會人物的情感,經歷人物的人生,對于學生理解文本、豐富情感、產生共鳴有重要的幫助。為了增強語文表演課堂的高效性,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主導作用,嚴格控制學生表演前的排練時間和表演過程的進度,有效避免學生因排練時間過長而討論與表演無關話題的情況,抑或是避免學生因排練時間過短而難以呈現出理想效果的情況。
比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節課時,筆者先將學生按照文中的人物:皇帝、大臣、騙子、小孩兒等人物進行合理的分組。其次,要求學生小組之間自由安排人物角色,并將文章改為劇本進行排練。在大多數小組都完成排練的情況下,筆者要求學生按照抽簽的形式,依次上講臺表演,在學生表演之后,和其余小組對表演形式、表演內容等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不足。最后,全班共同選擇選出一組表現最佳的小組進行鼓勵和獎勵。這么一來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使學生為了完成角色的演繹而深入解讀文本;二來可以培養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增強學生學語文的自信心和滿足感;三來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引申出一些現實意義。
六、以主題演講獲得情感共鳴
教師借助語文課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演講主題,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演講活動的積極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演講活動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演講活動中加強思維的交流,獲得情感共鳴,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國慶節之前,為了培養學生愛國的高尚情操,筆者要求學生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進行主題演講。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列舉了很多愛國志士、科學家和感動中國人物豐富自己的演講稿,樹立了很多典型的形象,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情感共鳴有重要的作用。又如:在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主題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在演講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以議論形式為主,先提出一個論點,再列舉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證,當然也有學生通過敘述親身經歷,切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主題。不過,不論學生采取怎樣的演講方式,此次演講活動的目的都是改變學生的懶惰心理,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憂患意識,積極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總之,通過演講的方式,可以有效鼓舞精神、激勵士氣,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情感教育的有效性,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選取最恰當、最有效的方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魏立邦.一枝一葉總關情——淺談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教學[J].甘肅教育,2018(11).
[2]王曉麗.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9).
[3]公維林.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