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勇
摘 要:部編版教材中“名著導讀”編寫體例的四點變化和各地中考名著閱讀考查的五項最新特點,要求“名著導讀”教學策略實現四個轉變:由習題向專題轉變,在整合比較中落實精讀;由結果向過程轉變,在閱讀指導中培養方法;由“這一篇”向“這一類”轉變,在拓展延伸中加深理解;由簡單識記向理解感悟轉變,在對照自我中啟迪人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四個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20-02
隨著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的逐漸推廣與使用,名著閱讀已成為許多地區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內容。一線教師要迅速關注新教材中“名著導讀”編寫體例的變化,了解編者的意圖。同時,要洞察各地中考名著閱讀考查的新特點,對“名著導讀”部分教學策略作出調整,順應變化,實現“名著導讀”教學的四個轉變,以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一、部編版教材“名著導讀”編寫新變動
與人教版原有的教材相比,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導讀”有了四點變化:成為正式教學內容,增設讀書方法指導,開展名著專題探究,增大每冊閱讀容量。這些變化表明,編寫者已經在教材結構上把課外閱讀提高到和課文閱讀相同的地位,把讀書活動歸入到正常的語文課程之中。
二、各地中考“名著閱讀”考查的新特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名著導讀”編寫體例及編者意圖明顯改變,特別是提倡“整本書閱讀”理念的興起,各地中考名著閱讀考查呈現出新特點。
(一)開始考查整本書的閱讀
“‘整本書閱讀既包括對全書脈絡的通盤把握,也包括對全書的周延思考。”如2018年揚州卷“依據《西游記》中悟空和唐僧之間關系變化過程填空”,2019年寧波卷“列舉因人物突然出現或消失而導致祥子命運變化的兩個情節”。這樣的名著閱讀題,更具靈活性和綜合性,推動了師生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二)注重考查語言綜合運用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多地將名著閱讀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進行考查,著重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三)嘗試考查個性閱讀感悟
新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考查學生個性閱讀感悟已成為多地試題的有效嘗試,如2018年無錫卷和長沙卷對《西游記》的考查。
(四)跟進考查專題探究能力
部編版教材中設立名著“專題探究”,各地聞風而動,相應地在中考中跟進考查。如2018連云港卷中名著閱讀簡答題。
(五)注重考查多種閱讀方法
新課標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各地在中考中強化了對閱讀方法的考查,增加了此類題目的答題難度。
三、教師要實現“名著導讀”教學的四個轉變
(一)由習題向專題轉變,在整合比較中落實精讀
名著閱讀要力避當下存在的兩種誤區,即替代式閱讀和碎片化閱讀。不能靠搜索百度百科的名著簡介和教師的講解及設計的習題來替代學生的具體閱讀,要由習題向專題轉變,在整合比較中落實精讀。如《朝花夕拾》所寫的社會情境,遠離當今學生的生活,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其語言對今天的學生來講也有幾分生疏和拗口。這些原因造成了明顯的閱讀困難,如果直接要求學生去閱讀,顯然落實程度不高。教師可以列出三五個專題探究作為候選的讀書任務,來提升學生的個體閱讀和群體共讀活動參與度,以專題來整合內容和情節,落實精讀任務。專題探究可有針對性地從不同角度進行設計,注意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滿足每一類學生的不同個性需求,形成一定的坡度設計,引導讀書活動由淺入深。
例如,《朝花夕拾》可以這樣設計。
專題一:閱讀游戲·尋寶。通過“搶答”的方式,把“我”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細節變成搶答題,讓學生在翻閱、瀏覽、略讀全書過程中初步感受閱讀樂趣。
專題二:蛛絲馬跡·解碼。為每一篇文章設計一個“懸疑點”,學生自主選擇篇目,為解疑而默讀、略讀、批注,找出剖析“案件”的相關線索,抓住“關鍵問題”完成文章閱讀。“懸疑點”可以這樣設計:①《狗貓鼠》,魯迅仇恨貓的原因有哪些?②《阿長與〈山海經〉》,幼時的魯迅為什么不喜歡阿長,后來又為什么對阿長產生敬意了呢?? ? ? ? ? ③《二十四孝圖》,魯迅描寫了幾個孝道故事,你能復述故事嗎?④《五猖會》,魯迅如此渴盼看五猖會,后來為什么又興趣全無了呢?⑤《無常》,魯迅對鬼的描寫,難道魯迅講究封建迷信嗎?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中幼時的魯迅就是一個貪玩、調皮不愛讀書的小孩,你贊同嗎?? ?⑦《父親的病》,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直到今天還散發著迷人芳香,那為什么文中魯迅先生卻對中醫嗤之以鼻呢?⑧《瑣憶》,幾次求學,你能發現魯迅身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嗎?⑨《藤野先生》,請你綜合概括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⑩《范愛農》,范愛農是個怎樣的人?你喜歡范愛農嗎?學生帶著“懸疑點”去讀,閱讀就有了驅動力,在解決懸疑的過程中,閱讀任務就不知不覺地完成了。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解答來檢驗學生是否“真閱讀”了,將精度落到實處。
專題三:文學品味·鑒寶。設計“畫魯迅成長圖”和“寫妙語連珠串”兩個開放性、低難度的活動,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閱讀全集。
專題探究的特點是“讀中思—讀中研—讀中得”,初中語文教師要避免把集中輔導變成簡單的知識點講解和宣讀參考答案,注意同一作品和不同作品之間的勾連整合。以新穎的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的活動,由淺入深,成功地消除了學生與經典的隔膜。
(二)由結果向過程轉變,在閱讀指導中培養方法
教師要根據名著體裁、語言方面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學習需要,以該名著為例,談某一種閱讀方法或某一類書籍的閱讀策略,意在引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有目的地了解和運用讀書方法、閱讀策略,提高讀書能力。如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等名著時一定要教授學生符合文體的閱讀方法。
①打地基:從已有舊知識中尋找同化新知識的“橋”。活動要求:以新聞專業評價標準剖析記者斯諾拼的是運氣還是實力。②搭框架:人物紀實,感受生活中的毛澤東。活動要求: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精準概括,真實評價。③跨學科邀請歷史教師做點評嘉賓,融合歷史和語文解決學生的閱讀困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親自體驗啟動生活元素,如參觀抗戰博物館、參加“紅色經典”的詩歌朗誦等。
策劃這類名著導讀活動,重在過程引導,不僅教會了學生習得紀實類文學體裁的閱讀技能,而且這些閱讀技能將會成為學生閱讀其他紀實類文章的“錨樁”,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由“這一篇”向“這一類”轉變,在拓展延伸中加深理解
“名著導讀”教學應由課內“這一篇”出發延伸到“這一類”,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預習提示”中就建議學生閱讀課外的科幻小說名篇。由課內“選本”向課外“整本”的延伸,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由“教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適時推出了名著閱讀《朝花夕拾》。打通課內“選本”與課外“整本”的聯系,例如,選本《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聯系整本《駱駝祥子》。還可以由《昆蟲記》思考科普類名著文本特質是什么?要重點復習掌握什么內容?因此首先,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其次,要關注科普類名著的“文學性”,品味語言特色,感受人文底蘊;再次,要關注科普類名著的“哲學性”,擴大閱讀半徑,深化思維品質。
(四)由簡單識記向理解感悟轉變,在對照自我中啟迪人生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時,不僅要對名著內容作出簡單識記,而且要更進一步結合生活實際,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對照自我中提升認識,啟迪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例如,在讀《駱駝祥子》第九章時發現:虎妞謊稱有喜下套,祥子中計借酒消愁。此時,教師可設計以下三個層遞式活動,讓學生在對照自我中啟迪人生。
①好詞抄寫,抄寫雕琢、荒寒、蕭索等。②好句批注:街上非常的清靜……遠處有幾聲尖銳的貓叫。評:此句是環境描寫,“灰云遮月”等寫出了當時環境之蕭索和安靜;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氛圍,側面烘托出祥子心情之紊亂。③讀書感悟: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踐,寫讀后感。
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教師既是與學生地位平等的對話者,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主導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教材編寫和中考考查的新變化,依據自己現有的文化視角、認知水準對作品做出自己的感悟和解讀,實現“名著導讀”教學的四個轉變,作為平等的讀者參與到學生的讀書活動中,以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6):3-11.
[2]柯澤華.“統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新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2):111-113.
[3]李傳鵬.2012年中考名著分類解析策略及試題演練[J].中華活頁文選(初三年級),2012(11):78-86.
[4]徐 鵬.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J].中學語文教學,2017(1):4-7.
[5]馮善亮.“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名著導讀:變化與對策[J].課程教學研究,2017(5):43-44.
[6]許 艷.“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探索與學理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9(7):18-22.
[7]秦金華.統編本教材群文閱讀教學價值芻議[J].語文建設,2018(25):34-37.
[8]袁克麗.建設有趣、有法、有用的語文課程——研讀新課標,踐行有效教學[J].貴州教育,2013(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