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純紅
摘 ? ?要: 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產生重要影響。充分運用全媒體信息傳播特點,探究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路徑,增強“四個自信”在大學生中的融入力,是新時代教育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 全媒體 ? ?大學生 ? ?“四個自信”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大學生是全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信息傳播方式與大學生媒介使用特點,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問題與機遇。“四個自信”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團結凝聚大學生群體的自信根基。新時代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利用好全媒體深入推進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重要又必要。
一、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全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帶來“話語爆炸”,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培育和型塑。在這樣的背景下,充分運用全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堅定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對于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有著重要作用。
(一)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發展的必然途徑和必要保障,“四個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有效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的靈魂所在,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自信程度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有效運用多種教育方式和傳播手段,讓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上,特就特在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文化基因的內在關聯上,特就特在四者的有機統一上。若大學生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刻認知和源自內心的充分自信,那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無疑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新時代引領大學生深刻認識和系統把握“四個自信”,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四個自信”教育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是靈魂層面的教育,統帥和規定著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二)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是國之命運所系,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和前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四個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要求大學生將自身的進步發展與國家的進步發展相統一,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融入國家的未來,在國家發展進步中實現個人的成長成才。
當代大學生有激情、有活力,富于挑戰、思想敏銳,樂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到各類信息的影響。一方面,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思想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容易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紛沓而至的各類信息和觀點會影響大學生的正確判斷和選擇,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堅定“四個自信”,有助于鞏固大學生內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和對不良甚至錯誤信息的抵制能力,樹立心中的“防火墻”。在面對外來不良思想的過程中,自覺抵御扭曲的思想價值觀念的侵蝕,自覺抵御不良因素的誘惑,樹立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健康成長成才。
(三)是凝聚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展現了國家、民族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每個普通人的美好愿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需要每個中國人的努力奮斗,特別是當代大學生。“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掌握著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富于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主力軍,是中國夢的最終圓夢人。而“四個自信”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路徑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則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對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讓他們深刻理解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性、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重要性、完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的必然性及繁榮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指引的迫切性,堅定大學生群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能把個人夢同國家夢、民族夢聯系在一起,把聰明才智匯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大旗下,達成共識,凝聚成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全媒體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影響
(一)全媒體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正面效應。
1.即時多樣的信息資源豐富了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內容
網絡系統支持下的全媒體具有形式多樣、信息量大、來源廣泛、無限存儲及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海量信息突破時空界限,豐富了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內容。通過全媒體傳播平臺,大學生不僅能及時便捷地獲取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不同時期的信息,還能隨時隨地地了解當前社會信息和國際資訊。大量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資料將單一枯燥的內容轉化為生動立體的形象,突破以往教育形式的限制,為大學生深入了解我們黨的歷史、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國際社會的狀況提供大量鮮活的信息資源。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學習,大學生得以答疑解惑,實現認同、堅定立場,自覺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信息的交互性激發大學生“四個自信”自我教育的積極性
在全媒體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評論信息、發表觀點和看法,實現多對多的互動交流。信息的交互性有助于突破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增強大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全媒體這一無界化、廣覆蓋平臺,大學生能充分利用其便捷性,自主參與和選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實時交流,每個人都有發表觀點的機會和權利,有效實現主動參與中的自我學習。運用全媒體的實時化互動功能,大學生針對遇到的有關問題和疑惑,能夠在任意時間、地點,通過師生間建立的QQ群、微博、微信、論壇等實現多對多交流,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深入討論,集思廣益,讓問題越辯越明,使“四個自信”教育中出現的難點問題及時化解,從而打破疑惑,解開思想疙瘩,全面正確地理解“四個自信”。
3.信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四個自信”教育常態化
全媒體信息傳播的無界化、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克服了以往教育的局限,教育者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傳播教育內容,并實現瞬時傳送。大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捷的可移動終端,通過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了解教育內容,而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和場所瀏覽信息。教育者既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論壇等微空間開辟專欄,又可以利用教室、宿舍、食堂等學校場所及商場、港口、機場、旅游景點等社會公共場所的LED電子顯示屏,通過圖片、動漫、微視頻等方式,將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奮斗歷程、輝煌成就和普通人尋夢追夢的勵志故事等反映“四個自信”的內容融入其中,滾動播放,立體展示,拓展教育空間,實現“四個自信”教育常態化。
(二)全媒體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負面效應。
1.多元化的信息沖擊主旋律
全媒體環境下,由于媒體的隱蔽性特點和放大作用,多元化信息蜂擁而至,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思潮交織碰撞,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產生影響。
2.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誤導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同
當前,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的全媒體已全面覆蓋和全程融入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每日必網”“無網不在”成為大學生生活的常態。一些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媒體,多數信息是從網絡獲取的,虛擬網絡空間里眾聲喧嘩的輿論氛圍,會誤導大學生對主流輿論的認同。
3.信息無界化傳播增加信息監管甄別的難度
由于全媒體的流動性和虛擬性,為避免大學生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中被負面和不良信息影響,在“四個自信”教育中,需要教育者針對海量信息層層把關和嚴格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而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接收者和傳播者,傳播的無序性和無界化特征導致各種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增加教育者信息監管甄別的難度,加之全媒體信息傳播的瞬時性、快速性,信息監管范圍更大、時間更長、內容更龐雜,信息監管甄別的任務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實效。
三、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路徑
全媒體環境下充分發揮媒體傳播的優勢特點,及時化解負面效應,提升“四個自信”在大學生中的融入力,是新時代教育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一)完善信息監控,凈化媒體環境,傳播正能量。
媒體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有效監控監督。全媒體中信息來源廣泛、信息量大,需要舉全社會之力嚴格加強對信息的監管甄別、篩查過濾。從政府層面而言,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信息傳播行為,建立完善監控體系,設置對負面虛假信息的快速反應處置機制,消除不良信息流通,對觸碰紅線的個人和運營商依法處理。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加大“四個自信”的宣傳力度,及時利用全媒體發布權威信息,引導輿論導向,從源頭凈化媒體運行大環境。從學校層面而言,建立健全高校網絡管理制度,加強防火墻建設,防止外網對校園網的進攻和入侵,及時攔截負面信息。同時建設一支在大學生中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評論員隊伍,引導信息內容正向發布,保證校園媒體運行的良好環境,提升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正效應。
(二)打造“四個自信”全媒體教育平臺。
充分重視媒體在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影響力,綜合運用報刊、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及LED電子顯示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新媒體,打造“四個自信”全媒體教育平臺。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漫等豐富的形式廣泛展示英雄人物、當代楷模、奮斗歷程、輝煌成就等體現“四個自信”的材料。利用QQ群、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通過組建學生群、開通公眾微信訂閱號、建設學校官方微博和輔導員博客等,發布大學生關注度高的信息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發表觀點,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增強“四個自信”教育效果。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網絡教學、微課、慕課等新課堂形式,利用課堂派、雨課堂等教學軟件更直觀形象地呈現知識,強化師生間、同學間的多向即時交流互動,引導大學生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促進教學相長,讓大學生在自主學習思考中堅定“四個自信”。
(三)培育適應全媒體環境的“四個自信”教育者。
全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四個自信”教育的重要陣地。適應媒體環境,應用媒體技術成為新時代教育者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教育者要樹立利用全媒體開展“四個自信”教育的主動意識,高度重視全媒體在“四個自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動了解、學習運用全媒體的規律和技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全媒體載體,創新“四個自信”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掌握媒體陣地主導權。另一方面教育者主動積累運用全媒體開展教育所需的知識,包括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及社會思潮、網絡輿情、新聞傳播等相關知識,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呼應媒體傳播的理論熱點,化解理論難題。引導大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消除社會現象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消極影響。
(四)提高大學生媒體素養,確保對媒體的正確使用。
強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讓大學生成為媒體使用中最活躍的群體,大學生對媒體的接受度和依賴度遠高于其他社會群體,并深刻影響著其行為習慣。然而,媒體呈現的海量信息資源實則良莠不齊,對于社會閱歷不足且三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而言,缺乏足夠辨識能力,加之網絡媒體的隱匿性、自由性和開放性,沒有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束縛和法律制約,一些辨識力不強、自律性不高的大學生在網上隨意發表言論,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大學生媒體素養。通過組織媒體知識講座、技術培訓等常態化教育,以及開展媒體文化和社會實踐、文化活動相融合的教育活動,向大學生普及媒體運作原理和參與媒體活動的倫理道德,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媒體信息意識與能力。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能力,主動甄別遠離危險信息,建立批判吸收信息的反應模式并善于利用媒體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自覺承擔起傳播者的道德義務,主動傳播體現“四個自信”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張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四個自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2]潘學良.關于四個自信教育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全過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