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虹
摘 要:積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素養。在“課程的基本概念”和“課程目標”中,新課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較為豐富的積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形成。學生要想積累更多,就必須廣泛閱讀。為了讓學生課后閱讀范圍更廣,教師必須更好地對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指導,激發學生對閱讀課程的閱讀自主性,從而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閱讀思路和方法,在生活中養成一種新的有意識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語文閱讀;積累習慣;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4-2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30-02
一、引言
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學生可以學習閱讀技巧和不尋常的詞匯,積累相關的知識內容,以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小學語文讀寫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難點,[1]閱讀側重于分析文章的意義,寫作側重于語言的運用。但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二者的互補性和結合性能使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識點,提高成績。教師在閱讀中應注意兩者的結合,既要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要能使學生牢固而深刻地掌握知識,有利于今后的深入學習。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生處于智力啟蒙期,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書本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地區和國家的風俗習慣,積累更多的知識。在閱讀的指導下,小學生將有更長遠的視野和更廣闊的視野,這有利于他們建立優秀的文化素質。[2]因此,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不僅可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教學效果,而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目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已成為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重視閱讀教學,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制定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適應的具體有效措施。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許多學校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不夠,一篇優美有趣的文章被教師嚴格地分成幾段、幾節和幾個中心思想,形成了一個程序化、機械化的閱讀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損害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明確閱讀教學指標,不斷引導學生積極閱讀,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全面提高。[3]
三、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交流較少,相對膚淺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會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變差。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內在答案,而不關注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其他觀點。許多學生都有閱讀的興趣和欲望,但由于長期的消耗和自身能力的削弱,學生的閱讀觀在其中被扼殺。[4]
(二)漢語閱讀實踐的缺乏影響了閱讀氣氛
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然而,大多數教師對語言實踐活動的理解都比較有限,要么放任自己的方式,要么收緊約束,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堂合作氛圍和思維空間。特別是在一些閱讀課程中,教師過于注重課堂講解,使得學生在閱讀中很難表達和闡述一系列的思想。
(三)忽視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習慣的培養
小學語文閱讀材料不多,同時,許多教師沒有自覺地幫助學生找到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他們只是選擇一些課文讓學生大聲朗讀。然而,在朗讀過程中,教師也只注重學生對詞匯和文章的掌握。因此,它不僅不能引導學生,而且使許多學生為閱讀而讀,為寫作而寫,不能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5]
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積累的有效方式
(一)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被迫接受相關的閱讀知識,導致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較低。所以,想要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先要對教育觀念進行轉變。教師需要從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從閱讀的參與者轉變為組織者,從問題倡導者轉變為問題意識倡導者。
(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在學校有很好的讀書環境,良好的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同時,也能夠加強教師的教學質量。學校可以將班級劃分為一個個小的圖書館,將相關的書籍引入“圖書館”之中,進一步規范書角建設,實現課外圖書資源共享。學校應以課外閱讀課程和每周課外閱讀為主要課程,使之成為一項綜合性活動。[6]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課外閱讀需求,學校需要準備大量的閱讀材料。因此,在實踐中應注意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閉路電視教學網絡,用多種方式提供數據,為學生提供文本閱讀、網絡化、視聽閱讀等多種閱讀方式,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進入教室,就可以看到書架上堆滿了閱讀材料。此外,學校還負責提高家長的意識,為學生購買課外閱讀材料,并在家里創造相應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三)舉辦多樣的閱讀活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外閱讀活動來使學生獲取更多的閱讀感悟。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可以將閱讀內容作為自身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所以,教師還要積極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課后促進學生閱讀,使學生體驗收獲的喜悅。還可以舉辦各種主題比賽,如講故事比賽、詩歌比賽、手寫報紙比賽、成語比賽,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開展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不僅使學生可以激發對閱讀的興趣,并且教師和家長也可以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進行正確的閱讀方法指導,使學生充滿對閱讀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將學生閱讀的成長歷程進行詳細的記錄,定期在課堂中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認識到閱讀對自身的積極影響,從而可以在接下來的閱讀活動中投入更多的積極性和熱情。
(四)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方法加以指導,并要求學生做好筆記
閱讀方式有很多種,如精讀、通讀、略讀等。一般在課外閱讀的情況下,學生會使用略讀的方式進行,同時,略讀的方式還可細分為瀏覽和篩選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的。同時,教師將課內外的閱讀結合起來進行,對學生的閱讀方式進行引導和支持,使他們在課堂上能夠運用一般的閱讀順序進行學習,即第一次閱讀,找到感性文本思維的主體,然后深入分析,最終進行交流。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想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閱讀筆記。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閱讀中好詞、科學新聞、生活知識進行摘要記錄等,以此來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系統,不斷地增加知識含量,進行思維方式的啟發,同時進行情感的培養。在讀到一本有內涵的書時,應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理解書中的詞匯和句子,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可運用舉一反三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摘錄,并運用到下一次的閱讀之中。
(五)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思維
在以往的閱讀課堂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在課堂中更多的是向學生講述理論化的閱讀知識,導致課堂氛圍得不到提高,學生沒有激發對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創新自身的教學手法,將單一的教學手段變得多樣化,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神話故事,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文本的印象,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群體協作閱讀形式中的問題。在合作探索中,學生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互相學習。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學生不僅可以學會閱讀知識,還可以感受到團隊的溫暖,這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六)完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可以全面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評價可以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的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學評價體系相對簡單,教師普遍注重學生評價。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應建立教師與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與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主題。完善的評價系統不僅有助于教師發現和糾正閱讀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而且有助于學生及時解決閱讀和學習問題。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應該糾正其學習中的困惑和錯誤,為了使閱讀評價體系可以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將家長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加入閱讀評價體系中,這有利于家長和教師共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進行閱讀教學,使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的內涵,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掌握文章的技巧,不斷積累語言。[7]閱讀教學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一個國家,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只有加強教育,才能不斷創新、不斷傳播先進的文化知識、不斷培養人才。因此,閱讀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我國必須大力推進學生綜合閱讀改革,使每個學生都能提高綜合語言素養。
參考文獻:
[1]劉 洋.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積累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31):65-66.
[2]馬仨淼.加強小學語文閱讀積累教學的策略分析[J].海峽科學,2015(10):92-93.
[3]許 芳.精讀重感悟積累重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管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3):100-101.
[4]黃志前.立足文本提高習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與運用文本知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177,182.
[5]陸貴華.探究在自主閱讀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J].學周刊,2019(15):115.
[6]張瑩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促進方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58-59.
[7]陳 靜.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