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摘要 ? ?濉科23大豆是2016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的新品種,在淮北地區種植綜合表現良好。本文簡單介紹了濉科23大豆品種的選育經過,結合淮北地區栽植實踐,總結了其特征特性,最后提出了相應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進一步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大豆;濉科23;選育經過;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65.1.035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039-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大豆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我國栽培歷史超過5 000年,種子中植物蛋白質的含量非常豐富,用途廣泛,常用于各種蛋白質食品的制作,豆渣也可作為牲畜的飼料。淮北地區大豆常年的種植面積比較穩定,為了增加產量,近些年來當地積極引進優質高產的大豆品種,其中濉科23大豆表現出很好的高產穩產性,適合在當地大面積推廣。濉科23是普通夏大豆品種,由濉溪縣科技開發中心以鄭59和徐豆9號為親本選育而來,2016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的審定,編號為皖豆2016007。為了進一步擴大該品種的種植面積,現將其選育過程、特征特性、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簡單總結如下。
1 ? ?親本來源及選育經過
1.1 ? ?親本來源
濉科23大豆品種的母本為產量高、含油量高、抗病能力強的鄭59,審定編號為國審豆2005009;父本為熟期早、產量高、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強的徐豆9號,審定編號為01040326(皖)。該品種是由父、母本通過多年的有性雜交、南繁、連續選擇而來,為非轉基因大豆新品種[1]。母本鄭59為亞有限結莢習性,親本為豫豆27×鄭92091,對大豆花葉病毒表現出很強的抗性,抗倒伏能力強,熟期晚,含油量高,產量高。父本徐豆9號為1984年徐州市農業科學院以徐豆2號為母本、商640為父本,經過有性雜交、系譜選育而來,熟期早、產量高、抗倒伏抗病能力強、品質佳。
1.2 ? ?選育經過
2006年以親本開始組培雜交,收獲后代雜交莢果,之后在海南經過多年的繁殖加代、株選、系選等,2010年夏季通過品系鑒定,2011年參加多點品種比較試驗,2012—2015年相繼參加了安徽省夏大豆品種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2]。
2 ? ?特征特性
2.1 ? ?主要農藝性狀及經濟性狀
經過2013年、2014年2年的安徽省夏大豆區域試驗比較,濉科23平均株高為72.4 cm,底莢著生的高度約為13.8 cm,有效分枝數約0.9個/株,株結莢數為45.3個、株籽粒數88.1粒、百粒重平均為15.5 g。濉科23大豆為有限結莢,花的顏色為紫色,茸毛為棕色,葉片的形狀為橢圓形;籽粒為黃色,橢圓形,臍部位褐色。成熟時葉片全部脫落,莢果不裂,抗倒伏能力比較強。
2.2 ? ?生育期
濉科23大豆品種作為夏大豆生產的全生育期平均約107 d,與對照品種中黃13相比,熟期推遲6 d左右,屬于中熟大豆新品種[1]。
2.3 ? ?抗性
濉科23大豆2013年經過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的抗性鑒定,對大豆花葉病毒表現為高抗,SC3、SC7株系的病情指數分別為5%、8%左右;2014年對大豆花葉病SC3、SC7的抗性鑒定結果分別為中抗、抗,病情指數分別達到50%、14%。在安徽省大豆的生產試驗中,濉科23大豆的抗性表現為紫斑病、褐斑病發病率均為0.3%,常見的葉部病害發病率低,說明濉科23抗性較好;根系長勢發達,抗倒伏能力較好[2]。
2.4 ? ?品質
濉科23大豆區域試驗田的樣品經農業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2013年粗蛋白(干基)、粗脂肪(干基)含量分別為42.72%、20.12%,2014年分別為38.88%、22.62%,2年檢測的平均含量分別為40.80%、21.37%。經過安徽省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檢測,結果表明,lectin內標基因可以檢測到,轉基因成分未檢測出,證明了濉科23大豆品種屬于非轉基因大豆新品種[3]。
2.5 ? ?產量表現
濉科23在田間管理條件一般的情況下,2013年參加安徽省夏大豆區域試驗,經過測產,平均產量為2 906.6 kg/hm2,較對照品種中黃13增產為6.38%,達到了極顯著的差異;2014年繼續參加安徽省夏大豆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2 449.8 kg/hm2,較對照品種增加3.07%,差異極顯著;2015年參加安徽省夏大豆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2 905.9 kg/hm2,較對照品種中黃13號增產11.91%。
3 ? ?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3.1 ? ?適期播種,控制播種密度
濉科23大豆在淮北地區種植適宜的播種時間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不得遲于6月底,以6月中旬左右為最佳。播種時確保土壤中墑情充足。播種前精選種子,將其中的小粒、癟粒、病蟲粒、發霉粒、破損粒、雜質等全部除去。采取免耕機械播種的方式,播種量在67.5~75.0 kg/hm2之間,如果采取人工點播的方式,則播種量以45~60 kg/hm2為宜。等行距播種,行距為40 cm,株距為10~15 cm,也可實行寬窄行播種,寬行距、窄行距分別為40、20 cm。
3.2 ? ?間苗定苗,合理控制密度
出苗后及時做好查苗、補種、間苗、定苗等工作,如田間土壤肥力水平高,則留苗密度控制為18萬株/hm2;如果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留苗密度控制為22.5萬~27.0萬株/hm2 [4]。
3.3 ? ?肥水運籌
在播種時施入基肥,苗期適當追肥,可施45%氮磷鉀復合肥(15-15-15)225 kg/hm2,如果土壤的肥力水平差,則可在大豆剛開花時追施尿素75.0~112.5 kg/hm2作為初花肥。花莢期對水分需求較大,要求土壤中含水量超過80%,如果遇到長期干旱無雨要及時灌水;做好田間的防澇排漬工作,尤其是苗期;莢期至鼓粒期如果氣候干旱要及時灌溉。
3.4 ? ?病蟲草害防治
濉科23大豆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有花葉病毒病、炭疽病、霜霉病、食心蟲、黑潛蠅、蚜蟲、紅蜘蛛、地老虎等。
蚜蟲是花葉病毒病病毒的傳毒介體,因而花葉病毒病的防治可以結合滅蚜進行,滅蚜藥劑有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1 500倍液等,也可在田間覆蓋銀色地膜,或者間隔插上銀膜條,趨避蚜蟲效果比較好。炭疽病防治,可選擇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也可在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進行拌種,或在大豆開花后選擇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進行噴霧。霜霉病防治,可在苗期植株剛發病時將其鏟除,藥劑上可選擇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等,也可在播種前用福美雙、克霉靈等進行拌種。
大豆幼苗期、分枝期常發的蟲害有紅蜘蛛、地老虎、蚜蟲等,開花期、鼓粒期容易發生食心蟲、黑潛蠅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在紅蜘蛛防治上,可將田間的雜草清理干凈,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的施用量,確保后期不發生脫肥現象,當田間紅蜘蛛呈點片發生、卷葉株率達到10%左右時即可防治,藥劑上可選擇20%掃螨凈等,每周噴1次,連續噴3次即可;在大豆食心蟲防治上,可在田間釋放赤眼蜂30萬~45萬頭/hm2,或者在田間地面上撒施白僵菌粉,防治藥劑上可選擇80%敵敵畏乳油1 500 mL/hm2制成藥棒后進行熏蒸,也可選擇3%混滅威粉劑30 g/hm2、20%硫磷粉劑等進行噴粉處理,也可與適當的水混合均勻后噴霧處理;在黑潛蠅防治上,可選擇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45%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40%樂果1 000倍液等藥劑噴霧。
3.5 ? ?適時收獲
濉科23大豆植株的葉片開始發黃、超過90%葉片脫落、晃動莖桿時可聽到莢殼中大豆籽粒“嘩嘩”的聲響時即可進行人工收獲。如果實施機械收獲,則收獲的時間宜在大豆葉片全部脫落的完熟期進行。收獲一般在沒有露水的晴好天氣(9:00—11:00、15:30—17:00)進行為宜。
4 ? ?參考文獻
[1] 徐靜,紀永民,張存嶺.高產抗病大豆新品種濉科23的選育[J].大豆科技,2017(1):50-52.
[2] 紀永民,張存嶺,吳健,等.高產穩產大豆新品種濉科998的選育[J].中國種業,2008(10):47-48.
[3] 紀永民,張存嶺.國審高產穩產大豆新品種濉科998[C]//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第23屆全國大豆科研生產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大慶: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2012.
[4] 紀永民,王書平,趙晉銘,等.優質高產濉科系列大豆品種選育的經驗和體會[J].大豆科技,2018,155(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