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摘 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思想,是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應用生本教育理念。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促進學生的寫作學習,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探討,希望能為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提供一些有幫助性的建議。
關鍵詞:語文素質;生本教育;語文情感;寫作能力
一、關于生本教育的概述
生本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理論,它對學生學習語文有著極大的幫助。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思想境界,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語文核心素養知識。基于均衡教育發展,生本教育理論應運而生。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滲透一些生本教育元素。通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豐富學生寫作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語文。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1.寫作教學缺少人文素養教育
通過深入研究語文的價值和效用,不難看出語文能夠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尤其是寫作,更是表達學生人文情懷的主要手段。但在實際寫作教學中,教師沒有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致使學生無法構建精神層面的語文知識體系,無法形成正確的語文思維模式。
2.寫作教學缺少生活引導
知識來源于生活,語文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學生對寫作充滿了幻想,但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失去了學習信心,出現了恐懼感。由于長時間想象力受到限制,學生對寫作漸漸失去興趣,大腦逐漸空白,甚至失去了寫作能力。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少生活經歷,沒有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不能準確表達語文情感。
3.沒有考慮閱讀對寫作的影響
從某種層面上看,閱讀與寫作聯系密切。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大都是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以及積累的寫作經驗。由于學生缺少生活經歷,不能獨立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只能通過枯燥的書本教材汲取寫作方法,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也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因此,教師必須要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生本教育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1.以培養興趣為前提,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引導學習的關鍵,更是優質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教師在實際寫作教學過程中,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些生活小故事,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寫作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師恩難忘》時,可以給學生講述自身的經歷,從而引導學生尊師重道,激發學生的語文情感,從而實現單章課節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應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通過讓學生積累優秀文章的好詞好句,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堅持生本教育理念,讓學生自主表達思想情感,從而帶動學生理解和感悟生活。
2.開展合理的閱讀活動,豐厚學生的寫作涵養
開展合理的閱讀活動至關重要,它能夠豐厚學生的寫作涵養,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覺悟。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教師必須要帶領學生學習閱讀。通過以閱讀為跳板,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教師應在教材閱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拓展一些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提升寫作審美能力,積累寫作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教師應利用一些優秀文章,讓學生寫出讀后感,讓其他同學進行客觀評價,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寫作學習中。
3.在寫作教學中增添生活元素,加深學生學習感悟
在寫作教學中增添生活元素,是拉近師生關系的有效手段。將寫作內容生活化,將生活內容寫作化,能夠加深學生的寫作感悟,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基于此,教師應教會學生從多角度看待生活,從多角度描繪生活,從而使學生將看到的景物、事物轉化成寫作素材,進而為學生日后寫作積累經驗。為了使寫作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教師還可以轉變教學方法,通過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學等手段,豐富學生的語文情感,從而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寫作需要寫出優質文章。
4.提升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思想
提升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也是變相提高學生仿寫的能力。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性格等特點可知,小學生獲得寫作技能離不開仿寫和修改。眾所周知,好的作文不是憑空寫出來的,而是模仿和修改出來的。想要學好寫作,學生必須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應用能力。這種功底不單單是積累和記憶出來的,也是從日積月累的仿寫和修改中獲得的。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更多仿寫和修改作文的機會,從而使學生能夠獨立寫出完整的文章,逐步提升語文情感。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堅持應用生本教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寫作難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秦秀英,密學鋒.注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J].華夏教師,2018(13):67-68.
[2]王會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15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