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勛 孫明麗
在當今社會我們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吉林省高校德育教育改革也開始飛速發展,這主要歸因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導。作為吉林省涉農高校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前提標準,將德育作為改革核心,同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針對高校的德育教育明確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在加強高校青年學生德育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積極探索在吉林省涉農高校德育教育中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與意義。
一、吉林省涉農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
(一)當前吉林省涉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學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教學內容老套,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尤其是在教材方面,仍延續過去的教材作為講課模板,給學生們傳授老舊的德育方面知識,講解方面仍處于單方面灌輸式講課方法,雖然現在增加了使用多媒體講課,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屬于形式主義。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理解以及生活等各方面都無裨益,主要是因為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單調,師生幾乎沒有互動,這種模式會增加學生的抵觸及消極心態,使得授課結果不佳,導致德育教育工作無法良好進行。
(二)傳統的德育教育與現實無法掛鉤,和學生們無法產生共鳴。通過調查德育教育工作現狀,發現現在許多院校中,德育教育的課堂仍具有明顯的形式主義,教學內容也過于空泛,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無法掛鉤,具體體現如下:教師上課時抱有滿腔熱血,然而學生們卻在下面毫無興致。特別是在有關于歷史的課堂上,老師所講的課程對于學生們來說,沒有什么共鳴性,因為學生們對于歷史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所以師生之間很難產生共鳴。
二、吉林省涉農高校德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的科學論斷,并指出高等教育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載入到高校德育教育里,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涉農高校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只有讓高校師生們堅定心中的信仰,并且在習總書記的領導下,積極引導學生們全方位、有針對性的了解中國、放眼世界,讓學生們了解世界發展趨勢,更加堅定地為了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目標而奮斗。為此,我們提出以下提議。
(一)發展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傳統文化認知。首先,作為吉林省涉農高校,應努力提高教學教師的思想意識,在教學方法上尋求新的突破和創新,將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要堅持創新,并且實施強化教學訓練,通過校內選拔積極優秀的骨干教師,培訓提升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并且創造多種機會和方式讓他們了解其他高校德育教育模式,讓教師團隊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相接軌。通過培養主要專業教師隊伍,使之壯大,這是傳統文化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實現的前提。我們要堅持以德育為首要原則,將德育教育與文化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上,采用創新形勢,讓德育教育源源不斷地進行下去。
(二)德育教育工作滲透于日常生活。一方面,將德育教育、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聯系,用“滲透”的方式,使所有的專業和學科都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涉農高校,要將農業與德育教育相輔相成,如我校人文學院,相關歷史知識儲備量大,所以德育教育傳播也會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我們要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水平,讓整個團隊富有創新性力量和水平,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作為涉農高校,我們更應鼓勵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入自然,讓學生們感受“德育”的力量,以便于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增加實踐性和意義。
(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們了解榜樣的力量,落實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在涉農高校的歷史教育里,我們主要的學習單位還是班級和年級,因此,教師也就成為了與學生們溝通的主體,其言談舉止也會對學生們產生很大影響,他們的個人魅力將會決定學生們對于這門課程的感興趣程度。所以,在學生們對教師產生極大好感的前提下,學生們也會愛屋及烏,對該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這也正是我們所要講的“榜樣的力量”。如果教師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可以讓學生們以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去接受一個新鮮事物,并且可以正確樹立學生們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們也要從德育和傳統雙方面引導學生,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態,了解社會現狀,可以給予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幫助學生們調整負面情緒。
三、吉林省涉農高校德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一)基于現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偏差性了解。當代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今的社會發展沒有過多的價值,甚至對于傳統教育抱有一種消極、批判的態度。但事實不是這樣,傳統文化是應該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先秦思想等傳統文化與當今中國的現狀以及發展狀況進行一個合理的結合,并且以高校大學生為受眾群體,集中對大學生的三觀養成以及行為習慣的提升做出一個合理的整合,利用德育教育這一方面的傳播路徑,去強調高校學生內外兼修的做法。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相應的方法,應換位思考,多層面考慮學生的想法,并以學生為主體,將德育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其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使其變成一個良性循環,并將涉農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為一個很有必要的重要教育途徑。
(二)提升大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非常發達的今天,學生們的價值觀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可以說,學生們對于外界的很大一部分了解都在于互聯網,正因如此,在高校的文化教育中才要更加體現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很多學生對于外界的感知都抱有一種冷漠的心態,不看、不管,這實在是讓人心寒。這種漠視的態度,和不管不顧的行為,終究還是因為學生們對于自身價值的不了解,以及對于社會認同的缺乏。但我們不妨想一想,這是不是也和現在信息數據飛速傳播,學生們了解的訊息在網絡上要比課堂上更多,而學生們沒有一個主觀的判斷能力所導致的呢?我們德育教育的課堂,本質上應該是幫助學生們去了解事情的多維性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讓學生們僅僅去主觀的判斷一個事情,我們要通過德育教育,讓學生們了解集體主義觀念,這可以讓高校學生的情操更加的高尚。
(三)弘揚愛國主義,激發愛國精神。我們應該通過德育教育的課堂,讓學生們了解中國,了解現在的發展趨勢,提高同學們對于學習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讓學生們認識到愛國的重要性,使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一個明顯的提高。
四、結語
我們作為吉林省涉農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在課程的規劃過程中,要將德育、思政以及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并且輔助以我校特色教育方法,需要多角度、全面客觀地分析現今課堂的優缺點,組織學生們認識世界,感悟世界,以一個積極客觀的態度去面對存在的問題。正因如此,每一個相關專業老師,都應該在德育工作的進行中,反思自我,對于課堂內容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優化。用一個創新的新模式來讓學生們對于德育方面進行推進,讓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產生正面的積極影響。以提高綜合素質,促進涉農高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發展提高,實現新的教育改革目標。
(作者單位:1吉林農業大學;2長春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