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閱讀如果離開了教師的精心指導,必然會陷入一片混沌,走進無序的死胡同。教師應扣住教材中的“拓展點”,將知識融會貫通;抓住閱讀中的“空白點”,在對比中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識;瞄準閱讀中的“不明點”,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引導學生多元視角賞讀和探析,提升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遷移拓展;填補空白;探究主題;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2-0077-02
引 ? ?言
課外閱讀即指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閱讀活動,目的是從課內向課外進行拓展,提升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的閱讀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使學生的閱讀方式更加靈活,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具有輔助效果[1]。然而,在指導高中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由于課外閱讀的范圍太廣,且缺乏到位的閱讀方法指導,導致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只是草草瀏覽,沒有深入咀嚼,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欣賞和分析結合起來,從多種不同角度開展課外閱讀,提升課外閱讀效率。
一、拓展處,融會貫通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目的,找到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鼓勵學生圍繞知識點開展拓展閱讀。在這樣的課外閱讀中,學生能進一步掌握相關知識點,體會到作品中的文化信息,從而取得發散思維、開拓思路、激發創意的效果,以提升閱讀效果。
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學生了解了什么是懷古詩,并體會到作者怎樣通過懷古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懷。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圍繞“懷古詩”這一遷移點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搜索更多懷古詩,并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在遷移閱讀中品味了《月夜金陵懷古》《山坡羊·潼關懷古》《易水懷古》《桂枝香·登臨送目》等作品,嘗試進行對比和總結,歸納懷古詩的特點。學生認識到懷古詩的形式比較統一,內容多是感嘆物是人非,體現事物的盛衰變遷。同時,學生也感受到懷古詩的情感訴求基本一致,多為表現個人際遇,借古諷今,或感嘆世事無常。在這樣的深入品味中,學生意識到懷古詩是一種古代文化的體現,作者通過懷古詩的形式感懷過去、抒發自身的情感,是中國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
學者羅尚文認為:“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要將課本的內容作為核心,然后再輻射到課外其他作品的閱讀中去。[2]”教師鼓勵學生圍繞相關知識點設定學習主題,收集各種閱讀資料開展自主閱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積累知識,實現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無縫銜接,實現知識遷移,構筑更廣泛的知識網絡,使知識融會貫通,進而提升閱讀效率。
二、空白處,對比延伸
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往往會發現文本中有一些“空白處”,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進一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嘗試將具有輔助閱讀效果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嘗試構建全面的文本解讀語境。這能讓學生填補文章的空白處,使學生在對比延伸中啟迪智慧,提升閱讀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話劇《雷雨》后,有學生提出:“在選文中,能看得出周樸園和魯侍萍之間有感情糾葛,但似乎并沒有詳細說明。那么,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呢?周樸園和繁漪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要嘗試解決這個空白處的問題,教師就應帶領學生進一步開展課外閱讀,鼓勵學生閱讀《雷雨》原作,并嘗試尋找一些文學評論類的文章進行輔助閱讀,對比他人的評論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嘗試尋找異同點。這能讓學生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前后因果關系,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通過整本書閱讀,有學生提出:“看到周樸園逼迫繁漪吃藥的場景,我覺得他真的很冷酷,但他認為這是在關心自己的妻兒,而且他還不允許妻兒對他有任何形式的不滿。我覺得周樸園即使和魯侍萍曾經有感情,這種感情也早已因為他的自私而煙消云散了。”在這樣的課外拓展閱讀中,學生通過閱讀彌補思維的空白,對《雷雨》這一作品的理解也有所提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加大思維容量,擴大有效信息的傳遞,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中獲取更多知識[3]。教師要鼓勵學生圍繞空白處展開拓展閱讀,引導學生展開對比分析,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量,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和發展。
三、不明處,主題探究
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問題。教師應圍繞這些不明點,鼓勵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拓展閱讀,嘗試圍繞某個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嘗試用原有知識解決不明點,更好地構?知識系統。
例如,在學習《長亭送別》后,有學生提出疑問:“元雜劇和話劇有什么區別嗎?最大的區別是不是元雜劇有唱詞,而話劇沒有呢?”針對學生的不明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在探究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閱讀一些元雜劇和話劇作品,包括《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等元雜劇精品和《原野》《北京人》《茶館》等話劇精品,然后鼓勵學生展開交流,嘗試探討自己的發現。有學生提出:“除了元雜劇有唱詞以外,我還發現元雜劇和話劇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些區別,元雜劇中的人物更具有典型性,但不復雜,好像只是展現人的某一方面。話劇中更多的是展現人物內心的復雜性,讓人覺得人物形象更復雜。”此外,學生還就情節發展、舞臺設計等其他方面進行討論。通過對人物、情節等方面的探究,學生對相關主題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課外自主閱讀的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得知識。知識的獲得不是教師直接灌輸的結果,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條件下,學生通過學習進行自主建構而掌握的。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若能鼓勵學生圍繞不明處展開主題探究,就能讓學生自主獲得各種信息,并使學生在分析中解決問題,從而自主掌握相關知識。
結 ? ?語
總之,知識的掌握不只是信息的存儲或交換,而是新經驗和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尋找賞析的關鍵點,從拓展處、空白處、不明處等地方入手開展分析和欣賞,進而使學生積累更多閱讀經驗,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入手展開賞析,進而促使學生全面提升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陳曉娟.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9(06):98-99.
高平.淺議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實施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34-35.
張陽成.課外閱讀:從“海市蜃樓”到“人間大廈”[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5(12):56-57.
作者簡介:錢婧(1981.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