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鳴 牛永超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2)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科院高職研究中心主任馬樹超研究員認為,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不同于西方職業教育的“以能為本”,我國強調“以人為本,德技兼修”。《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強調,要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相融合。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等硬件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高校財經類專業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懂技能、擅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少應用型學生并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他們在工作中往往存在“缺乏責任感、頻繁跳槽、怕苦怕累”等負面表現,甚至利用自己的職務和技能,進行“吃回扣”、“制假售假”、“做假賬”等各種違規操作,這些都折射出財經人員身上存在的一大問題——職業技術與職業精神的失衡。這種高職業技能、低職業精神的畢業生走進工作崗位不僅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甚至會成為企業的一大隱患。
為提高財經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給社會和企業發展輸送優質的行業人才,探索出財經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的方式顯得迫在眉睫。為此,首先要弄清致使學生缺乏職業精神的原因。通過對財經專業1300位在校學生的職業精神現狀調查,和對213位在職財經人員的線上調查分析發現,除了學生自身和社會環境兩各方面的影響外,學校教育是影響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另一大重要因素。為證實學校教育與財經類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分別調查了本科和專科兩種不同性質的財經類院校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專科生和本科生中對職業精神內涵的了解程度達到“基本了解”的占比分別為46.10%和35.78%,本科側重于學術教育,專科側重于職業教育,兩者在培養目標上的區別,造成對職業精神內涵的了解程度呈現“本科低、專科高”的特征,映射出學校教育在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根據針對30家企業管理人員的訪談調查顯示,58.0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財經類人員的職業精神能夠在學校學習階段加以養成,再一次驗證了學校教育對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重要性。然而,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僅26%的在校財經學生和32.86%的在職財經人員認為學校的職業精神養成效果比較明顯,兩類群體對學校在職業精神培養方面所做工作的認可度都不高。那么學校教育在財經類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本文就此進行探討,試圖為其職業精神培養工作提供改進的方向。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財經類專業把培育具有專業能力的財經實務操作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學校不惜巨資,投建各種會計、電商、市營實訓基地。在這些實訓基地里面,學校、老師、學生都在為職業技能的提升而奮戰,而職業精神培養僅僅作為一種點綴,有時甚至以犧牲職業精神的培養來達到提高職業技能的目的。這種“重技能、輕精神”的辦學理念,很容易把高校教育功利化地理解為謀生教育、求富教育。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導致老師和學生都習慣性地輕視職業精神的培養。
在專業教師的認知上,他們將職業精神教育歸類于思想政治課程,理應由思想政治老師全權負責,甚至有部分專業教師認為自己的地位高于思想政治老師,認為自己傳授的職業技能是真才實學,而思想政治老師傳授的職業精神素養是華而不實、虛無縹緲的。由于不受重視,負責職業精神課程的授課教師僅僅從理論層面進行簡單傳授,與社會實踐相脫離,很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
在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很多財經類學生抱著“有技術就能就業”的想法,他們重視對職業技能的學習,并通過考取證書或參加技能競賽證明自己,如會計專業學生考取會計資格證,電商學生考取電子商務師證,營銷專業學生參加各種營銷技能比賽,等等。而職業精神僅通過諸如“文明風采大賽”的形式得以體現,且在就業時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導致學生在態度上“重技能、輕精神”。
目前,高校開設的與職業精神培養相關的課程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文學、藝術欣賞》等。根據本次針對財經類院校在校學生的調查顯示,職業精神內涵的理解程度與相關課程開設數量在三門及以上的基本呈現正相關關系,即開設門數越多,學生對職業精神內涵的理解程度也隨之加深。據此可以推出,課程的理論教育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調查結果同時顯示,調查對象職業精神培養課程的平均開設數僅為2.16門,有63.78%的學生所在學校開設的課程數量不超過兩門,僅開設一門課程的占比高達31.34%。盡管課程學習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單單從課程數量的設置上,就未體現出學校對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重視。
在課程考核上,高校對學生職業精神的考核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對職業精神基礎性課程的考核。高校中這些課程的授課者大多為基礎課教師,他們的授課方式偏重于理論,導致對學生的考核以記憶和理解為主,缺少相應的實踐環節考核,致使課程知識對學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二是在專業課程中對職業精神的考核。近年來,雖然高校已形成以培養職業能力和基本素養為宗旨的教育教學模式,對課程的考核也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但在實際操作中,重點仍放在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對職業精神的考核往往存在程序不嚴謹、組織實施不嚴密、評分標準欠科學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改進與發展。
近年來社會和教育界對“雙師型”教師呼聲漸高,打造“雙師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不少高職院校的重點工作,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對“雙師型”概念的理解存在誤區,導致名不副實。不少高校簡單地將“雙師型”教師理解為“雙證”教師或“雙職稱”教師,對“雙師型”的認定標準即擁有雙證,教師也往往通過考取證書來獲得自己的雙師型地位。這就導致許多財經類專業教師持有的職業資格證書與其所講授的專業根本不對口,如持有會計師證書的教師,講的卻是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此外,有的證書純粹是通過書本學習加理論考試獲取的,缺乏實操性
其次,“雙師型”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不高,導致培育不良。據左彥鵬于2015年針對全國24所高職院共728名“雙師型”教師展開的調查顯示,目前“雙師型”教師普遍存在五大問題:專業道德弱化、教育理念不先進、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能力不強和專業服務質量不高等。上述調查結果雖不能直接與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師的實際情況劃等號,但從中可反映當前“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的現狀。“雙師型”教師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主力軍,如果源頭出現問題,那么對學生的塑造將是空談。
最后,“雙師型”人才引入和培育方式的欠缺導致師資隊伍薄弱。在人才引進上,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考試”錄用制度,考試的內容以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為主,缺乏對專業實踐技能的考核。這就導致招進來的老師是剛走出校門的高校畢業生,沒有企業的實戰經驗,在專業實踐能力上較為薄弱。在后期的人才培養上,高校也缺乏對教師在企業實踐上面的培訓措施。教師從教后,大部分時間用于科研和授課,沒有進入企業鍛煉或培訓。因此,在課堂上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很難對職業精神有實質性的涉及。
在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上,除了傳統課程的理論學習外,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增強對職業精神的認知,促進其職業精神的養成。
根據我們本次針對在職財經人員的調查顯示,在“高校可選擇的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途徑”這一問題上,認可度最高的是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校內教學實習,達到31.85%。這說明,在眾多培養方式中,企業資源的引進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然而,本次針對財經類院校在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僅59.02%的學生所在學校引進了企業資源。校企合作辦學力度的欠缺,說明不少學校忽視了企業資源對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影響。
其次,當前校企在合作形式上更多地表現為“學校向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崗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企業真正“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僅占9.9%,校企合作還處于淺層次。同時,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和偏技能化,以及企業對合作過程的盈利追求,致使雙方在合作內容上都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技能背后人的情感和道德因素的考慮。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都開設有職業精神培養方面的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禮儀》、《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就業指導》等,但缺乏行業特性。實際情況是,職業精神具有強烈的行業特征。比如會計專業,其特殊職業精神是熟悉法規、依法辦理、保守秘密。然而,諸如《會計職業道德》、《金融從業精神》、《證券交易道德守則》等專業針對性較強的職業精神培養課程,卻極少被納入課程規劃中。
此外,職業精神課程的講授多由公共課老師擔任,對不同專業的講授內容一致,難以結合專業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這種統一的職業精神教育,過多強調共性忽視了差異,難以實現職業精神與專業和學科之間的整合共融,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其職業精神與具體崗位不匹配。
綜上,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考核、“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企業資源的引入與合作以及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中呈現的專業特性等都與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息息相關。此外,校園文化、輔導員及班主任隊伍建設等也是學生職業精神養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學校可結合自身情況,從多個方面剖析存在的問題,繼而探索出改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