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涌 孫 莉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
《人體解剖學》的學習效果,與學生后續其他課程如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密切相關。因此,對大一醫學新生而言,培養其學習興趣極為重要。通過調研,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普遍感到《人體解剖學》課程學習困難,興趣不高。針對如何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我們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思維導圖這一工具,進行思索和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思維導圖(mindmap)是一種簡單、高效、形象化的思維工具和學習工具,用繪制的圖片來展示大腦的思維過程,又稱大腦使用說明書,由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博贊(TonyBusan)于20世紀70年代發明,他根據人們喜歡圖形的天性,提出觀點即圖像是大腦思維的語言,應該采用圖示的方法來記錄人的思維過程,根據大腦運作的規律進行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應用色彩、空間、整體思維,充分發揮大腦的潛能,從而挖掘人的社交、記憶、精神、語言等各方面的潛能。20世紀60年代末斯伯里教授研究發現,人類左右腦之間的功能有不同的傾向,右腦主要負責想象、色彩、節奏、空間意識、形態和維度;而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數字、詞匯、順序、分析等。東尼·博贊最初發明的思維導圖并非源于人體左右腦理論,而是想象和聯想。而左右腦半球理論的不斷完善,進一步加強了其思維導圖的理論。
思維導圖能巧妙地幫助學生用較少的時間學習課程,完善知識結構,精準把握學習重難點,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能力和較強的記憶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激發思維創造,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
繪制思維導圖,只需要三種工具,即A4白紙、8色彩筆和富于想象的大腦,繪制過程簡稱“三步畫圖法”。首先,確定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即要畫的內容是什么;第二步,擬分支,根據內容的多少,來確定一級分支的個數,再根據一級分支的內容來確定二級分支的多少;第三步,找關鍵詞,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步,關鍵詞是能夠準確表達思維導圖分支內容和含義的語句,要求精準、精練。分支由內容確定,內容由關鍵詞來體現。每一個分支都要寫上關鍵詞。
繪制思維導圖有彩筆手繪和思維導圖軟件兩種方式,對于大一新生,初次接觸思維導圖,建議先學會手繪思維導圖,通過思考,閱讀教材,學會自己整理眾多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碎片化的學習效率。在手繪過程中,善于應用不同的色彩以及圖標來增強記憶效果。常用的軟件有Xmind、Mindmanager等,這些軟件可免費下載使用,操作簡單方便易學,簡化了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從學習內容容易確定中心主題,再由此向四周進行發散思維,理清思路,層層擴展,用關鍵詞或圖片來表達重點、難點。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并由《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使用擴展到其他課程的使用。
目前高職院校醫學生的《人體解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以系統解剖學為主,我們圍繞人體八大解剖系統逐一講解,但是,教學知識點多而雜、學生難以清晰理清層次關系、缺乏整體與局部之間的聯系。在學習每個系統之前,教師提供課程標準,引導學生在課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預習,繪制思維導圖,在繪制過程中通過思考,找出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并拍照發至云平臺,教師在線評價,以督促學生完成課前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板書手繪思維導圖,一邊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講解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學習思路,將散在的、碎片的知識點之間聯系起來。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中學習,課后在課前思維導圖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進行自我總結,學生對所學的某個系統及各系統包括的器官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同時也能更好地把握各系統的重點和難點,利于學生養成思考性學習和善于總結的好習慣。經使用發現,對復雜的知識點應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教學后,學生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可視化思維不斷增強,記憶效率明顯提高。
《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中專業術語多、記憶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性使用了手繪和X-Mind軟件制作兩種方式繪制思維導圖,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活力,教學手段更為多樣化。學生學習興趣明顯增強,學習效果顯著。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與學,不僅讓教師更清晰地展示教學內容,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還使學生的“老大難”課程學習變得更為輕松易懂,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明顯提升,通過學習與使用思維導圖,學生掌握了一種更為高效的學習工具,明顯增強了高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為后續更為復雜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