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麗
(上海市曹楊職業技術學校,上海 200333)
對于學習力,提升閱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是人們通過文字媒介等來獲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閱讀能力主要表現為對閱讀材料的領會與理解。培養閱讀能力,重在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學會理解和把握閱讀材料的主旨及所蘊含的意圖和感情,學會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進行欣賞與評價。(《中職語文課標》2015修訂版)
“終身閱讀”是每個人的努力方向,對于即將工作的中職生尤為重要。“終身閱讀”的人,必然也是終身學習的人。日常教學,努力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對閱讀的熱愛,應該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
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避免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中職語文,應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對學生閱讀的精心指導,創造學生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環境氛圍。
教師,要熱愛閱讀,喜歡讀書。課堂之中,當你提到所熟知的名家、名作的時候,談起經典著作,學生一定會充滿興奮與好奇。激發他們求知欲、對讀書的渴望,能營造良好氛圍。“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要讓學生成長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
古人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古今中外優秀讀本,內含著人類優秀靈魂的思想、信息和能量,與它們接近,學生能在成長中永不停息、漸入佳境。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廣泛閱讀,不斷增強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勤于閱讀的習慣。閱讀,將成為學生自我終身發展不可或缺的“捷徑”,也是綜合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手段。
同一時空,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和環境、老師和環境等就構成了學習共同體。為這個共同體營造良好氛圍,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重視學生閱讀中的學習經歷,注重情理共生,可以幫助他們塑造和諧人格。
課程改革以來,把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不僅滿足和諧人格需要,也符合人的心理機制和核心素養發展的客觀實際。情理體驗越強烈,認知動力就越充足;認知越深刻,能使學生自信獲取成功感,并充分得到滿足、愉悅的情緒體驗。情理交融能互促,情理交融也能讓學生站上人格發展的一級級臺階。
學生與自己、他人、自然和社會交往,進行對話互動。情感、期望、見解碰撞交流,個體之間、與認識對象之間引起共鳴,從而對新知識再認識。學生親歷親為、加深體驗,激發學生內在的思考,使理性認識走向深入;引導學生向外交流互動,引發共鳴,形成共識;促使學生理性認知延展,推動理性認知持久。
在情理共生教學環境中,學生能感受人類文明精華,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態度及正確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閱讀能幫助他們完成學習力應用的體驗。
課外閱讀,可稱為拓展型閱讀;課內閱讀,可稱為任務引領型閱讀。
教師幫助學生課外汲取文化,更要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內閱讀學習。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探究,提出觀點,有利于培養閱讀思維能力,發展學習力。積累閱讀策略、方法,不斷提升閱讀水平和閱讀效率,能從“質”的角度幫助學生優化學習力。
閱讀實質上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與提煉,信息靠語言文字符號傳遞。準確理解文章的關鍵語句,才能更好進行信息篩選提煉。“觀書貴要”,把握了關鍵語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閱讀材料的內容和結構。關鍵語句,是指文中那些能揭示題意、點明主旨、歸納要點、承上啟下的語句。
從結構種類看,關鍵語句往往是文章或段落的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從內容種類看,它往往是中心句(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濃縮于該句上)、抒情句(以表達充沛的感情為主,甚至是全文感情的凝結)、議論句(主要指記敘文或說明文中的該類句子,它往往起深化主題的作用)、寫景句(它往往對人物或主旨起襯托作用)等。
學生不斷實踐,有助于對閱讀材料主旨的把握,理解其蘊含的意圖與作者感情,通過主動觀察、生活體味,豐富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久而久之,學生能對閱讀材料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理解高度。
總之,有了閱讀興趣,掌握了閱讀方法,養成了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作為學習力的一部分可以得到發展。“終身閱讀”,是學習力持續發展的關鍵。學生總會離開學校,讓其學習力得以延續,形成他的終身學習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有助于他們的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