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琦 徐慧娟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9)
在中國古代,中醫藥護理理論是緊緊依靠中醫學理論而發展壯大的,中醫集“醫、藥、護”為一體,因此沒有較完整、系統的中醫藥護理理論。直至今日,雖然中醫藥護理文化已經逐漸在進步,但大多包含在中醫學中研究。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有關中醫藥護理和中醫藥護理傳播的文獻較少,不能滿足臨床實踐需要與科研要求。
陳婧綺[2]在對湖北中醫藥大學150名在籍留學生的調查中指出:近70%的學生認為中醫藥護理療法是有用的,但其中只有30%的學生接受過類似的治療。說明中醫藥護理文化亟待更加有效的傳播,加深其對中醫藥護理文化的認可。她還指出:在接受過治療的在華外籍人士中,有90%的人愿意再次接受治療。說明中醫藥護理的效果是受到認可的,不能廣泛的傳播是限制其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1.中醫藥護理發展經歷阻礙與限制
中西醫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有著不同的背景:中醫學理論以實踐為基礎,西醫學理論以實踐為基礎;中醫學理論以形象為基礎,西醫學以邏輯為基礎;中醫學以自然哲學為模式,西醫學以生物醫學為模式。因此,二者文化中的沖突,也是中醫藥護理文化傳播在海外受阻的誘因之一。方磊指出:從1884年中醫藥護理文化傳入澳洲至今,其發展在澳洲受到了很大的阻礙,直至澳洲官方2000年五月頒布的《中醫藥管理法案》開始,澳洲的中醫藥護理人士才開始受到了與當地西醫一樣的法律地位,但其高要求的語言能力,依舊阻礙中醫藥護理文化的廣泛傳播。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美國,趙慧玲等指出:中醫藥護理文化在美國長期處于受壓制狀態,從美國人認為中醫藥護理文化為“巫醫”到承認中醫藥護理文化,中間經歷了漫長的數百年。新加坡雖然在19世紀就已經開放了相關教學學校,但相關從業人員獲得合法身份也一直到了2000年。由此可知,各國對中醫藥護理文化發展的不重視以及阻礙,也是中醫藥護理文化發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2.中醫藥護理文化發展存在地區差異
中醫藥護理文化在地區間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中醫藥護理文化在東南亞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而十三世紀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記錄的有關針術、中藥等技術的內容也成為歐洲各地最早有關中醫藥護理的記錄。相比于中醫藥護理出現較早的歐亞大陸,美國出現中醫藥護理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澳大利亞出現中醫藥護理文化,相比于亞洲,晚了700多年。
3.中醫藥護理文化的發展逐步規范化
隨著中醫藥護理文化在各國的傳播與發展,中醫藥護理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當地政府逐漸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來規范其發展,從而更加符合當地國情。新加坡從1999-2010年間,逐步確立了規范中醫藥護理的法律法規,并認可了中醫藥護理的作用;2000年,泰國確立了中醫藥護理的法律地位;法國經歷了四個階段,逐步接受了中醫藥護理文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普及,互聯網社交平臺使用率也越來越高。通過主流社交平臺進行文化傳播也成為當前文化傳播的新手段。以社交平臺Instagram為例,在網站上搜索關鍵詞“針灸療法”、“拔罐”、“食療”等熱詞,出現大量有關的小視頻與圖片,其中奧運會游泳選手拔罐照片、超級碗出現中藥食材等受到了熱議。如果我們可以在注重傳播效果的同時,在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發布相關內容,其傳播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孔子學院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國際上已經建立了435個孔子學院和600余個孔子學堂,并在國際社會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國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分院,開設有中醫系,在此學習的學生還需要前往南京學習四個月的針灸、處方等知識。王思懿也同樣指出:就讀于英國中醫孔子學院的學生同樣會接受相關理論與實踐的學習。由此可見,孔子學院除了為喜歡中醫學的外國人提供了系統、全面的中醫理論學習,也為中醫護理理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媒介。除了孔子學院,其他民間組織也在中醫藥護理文化的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徐蘊指出: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成立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護理委員會”在南京召開,邀請了英國、加拿大、挪威等十九個國家與地區的300余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探討,使得中醫藥護理文化更加在世界上廣泛傳播。
“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溝通世界、經濟的橋梁,同時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播散到世界各地。中醫藥護理文化也隨之得到了傳播。研究指出:中醫藥護理文化按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向世界逐步擴散,影響不斷加深,同時也帶動了中醫藥護理文化的良性發展。同時,活躍了當地中醫藥護理事業的進步。所以,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以國家硬實力作為保證,對傳播中醫藥護理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藥護理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其研究價值及實用價值都是不可忽略的。雖然中醫藥護理文化在其傳播過程中有許多困難與問題。但我們應該保持一個積極的態度,尋找合理優化的方式來將其合理傳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醫藥護理文化會大踏步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