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90后、00后的獨生子女,由父母呵護著長大,成長道路上經歷的挫折和困難基本都由父母或他人解決,獨自承受壓力的能力較弱,一旦面對挫折,有的同學無法承擔壓力受到打擊,出現心理異常和危機,造成難以承受的結果。
PAC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提出的,又稱為交互溝通分析理論,是一種人格理論,它認為,人的個性是由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分別是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狀態,簡稱P模式、A模式和C模式。父母的狀態是指權威感和優越感;成人狀態是指客觀和理智;兒童狀態是指沖動和變化無常。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特定的場合,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只有一種心理狀態占主要部分,而這種狀態會在交談的語言和動作行為中表現出來。父母狀態下,常見語言是你必須、你應該之類的言語,行為表現是指手畫腳、剁腳、皺眉等;成人狀態下,常見語言是為什么、依我看、我明白了,行為表現是冷靜、商量;兒童狀態下,常見語言是我不懂,我不管,行為表現是發脾氣、垂頭喪氣、哭等。
在國內,PAC理論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四方面,一是心理危機應對;二是心理咨詢;三是人際溝通;四是輔導員談心談話工作。劉曉華基于人際溝通理論,開展了很多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的策略研究,還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危機應對策略分析,運用PAC理論構建A-A人際交往思維模式,并建立高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可以緩解高職學生的心理危機。韋淑萍運用交互溝通分析理論研究高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發現在PAC的人格模型下,學生可以有效的解決理性與情感的梳理,促進學生的個人心理成長,激發學生的能量和行動的愿望。孫麗娜等分析了輔導員用PAC心態結構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輔導員在學生的不同狀態下采取不同的溝通模式會有不同的效果。很多人際溝通上的問題,常常是因為交流雙方的溝通模式存在差異,假設一個成熟的個人期待的溝通模式是A-A,但是對方如果是P或者C的模式,那么這個溝通過程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容易出現矛盾。本研究以個案為例,探索PAC理論的實踐。
H(化名),男,某高職院校一年級學生,在新生心理普測后顯示該生具有抑郁和自殺傾向,心理老師找到班級同學了解H的平時表現和情況,他平時從來不與同學講話,獨來獨往,但是也不會與別人發生矛盾,老師和同學起初都以為他是性格內向,沒有覺得有什么異常,心理老師與他進行了談話,該生一開始表現出很強的阻抗情緒,無論問什么都一言不發,分析出該生目前的狀態是PAC理論中的C模式,不能用正常的溝通方式和談話詢問進行。而后心理老師采用A模式與他進行交談,用關心、商量性的口吻,在老師的努力開導下,該生終于開始回應了,自述自己真的有過自殺的想法,原因是H的母親在其高考結束后去世,母親是他唯一的情感支持和依靠,也就是其母親與他的互動方式一直是A-A模式,溝通過程很暢通,母親的意外離世,讓他一度放棄繼續讀書的想法。雖然H家庭結構完整,但是父子關系很差,他很不喜歡父親命令式的模式,這很符合P型的特質,即父母型的交流模式,專斷、命令。結合PAC溝通理論,心理老師建議該生學習用A-A模式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經過一個學期的輔導和學習,該生漸漸理解了自己與他人的交流模式,理解父親并愿意與他進行深入的交流,甚至可以主動關心父親的起居和工作。他還與身邊的室友和同學建立了友誼,能夠一起去圖書館學習、室外打球等。
PAC理論的應用與啟示:
1.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要適當增加相應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很多任課教師并沒有具備上好這門課的能力,仍需不斷進修和學習,并且要耐心、理性的傾聽學生的問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心理問題預防可以通過團體輔導的形式開展,目前大部分的團輔活動是以集體活動的形式為主,我們可以引入新的模式,關注PAC理論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角色的變化。
3.心理問題預防還需多方的合作。學校、家長甚至是學生都可以發揮作用,本案例中該生的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與心理老師共同成為他的社會支持者,幫助他恢復和成長。
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有必要結合一些心理應用技巧,合理、全面的分析學生的問題,如本例中的主人公,要從關心入手,采用PAC人際交往理論,建立學生的A-A人際溝通模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會換位思考,可以有效的避免溝通不暢造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