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園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產自民間的傳統游戲是每一個孩童年少時難忘的回憶,像滾彈珠、翻花繩、扔沙包、貼膏藥、跳皮筋、搶板凳諸如此類的游戲不但滿足了兒童愛玩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且滲透著民間地域特色,傳承著本土民俗文化,帶給幼兒不一樣的美的感受。然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這些傳統游戲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許多高科技電子產品充斥著兒童們的生活,再加上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似乎沒有機會進行民間游戲。若按此發展,沿襲多年的民間傳統游戲可能遭遇失傳的局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表明,“幼教工作者在規劃日常教學活動時需依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來設計符合各年齡階段幼兒特點的游戲”。幼兒傳統游戲不但能通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兒童的民族認同感,而且使得幼兒園課程內容多樣化,同時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民間游戲以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將民間游戲滲入幼兒日常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更是值得我們去挖掘和開發的。
我國人口繁雜,幅員遼闊,不同民族有著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傳統習俗,這些散發著濃郁地方氣息的文化則透過民間游戲傳達出來。例如,“打陀螺”游戲,盡管中國各地群眾都有這種游戲,但由于地域氣候的不同,常年結冰的地區孩子們就能在冰上轉陀螺,其玩法也大相徑庭。另外,“過家家”的游戲,為幼兒小時候必玩經典傳統游戲的代表之一,然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異呈現的形式也各有不一。
民間游戲所呈現的諸多形式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兒童在一起才能開展的,比如抬花轎、跳皮筋、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網小魚、木頭人、編花籃等,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既有伙伴間的合作,也有每隊間的競爭,突顯出鮮明的群體性。以“編花籃”游戲為例,四人一組站在一起,分別面向東、南、西、北四方,后背相向,各自左腳站地,右腿向后勾起,四條腿相互交叉結合成一個“井”字,使之不會分開,然后四人同時單腳跳躍,一邊跳一邊有節奏地唱歌謠。
民間游戲表現形式多樣,組織起來輕便可行,一堆樹葉、一根麻繩、一些草垛、幾根竹筷牙簽甚至一片羽毛,這些隨處可見的物品都可以用來作為游戲的道具。如,“挑竹筷”游戲,孩子們可以利用隨處可見的竹簽或從家里帶來的竹筷進行游戲。先將一大把竹筷握緊,一鼓作氣撒開后開始用預留的一根竹筷挑撥,在游戲過程中,不可碰到其他竹筷,這對幼兒的專注力和耐心是一場極大的考驗。
3-6歲是兒童各方面身體機能高速發展的時期,幼兒通過玩民間游戲能訓練他們跑、跳、爬的能力以提升身體素質。不同類型的傳統游戲有利于幼兒機體的各方面發展。如“丟手絹”這個游戲,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要求小孩子圍成一個圈,邊唱歌,邊由一個小朋友偷偷把手絹放到另一個小朋友身后,然后被放手絹的小朋友去追前面那個,滿足了幼兒跑和跳的欲望并感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
現在的幼兒大都以自我為中心,而民間游戲能通過集體協作的方式幫助幼兒培養團隊和共享意識。讓幼兒學會更好的合作。例如在和某小班小朋友們玩“炒黃豆”游戲時,幼兒只有面對面相互合作,兩兩配合好才能按照歌謠的節奏完整地將游戲進行下去。
另外,游戲中的指令能夠讓幼兒逐漸培養規則意識,懂得守規矩、明事理。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學會和其他小伙伴一同遵守游戲規則,并順利將游戲進行下去。讓幼兒學會更好的合作。
民間游戲的玩法簡易,源自生活,材料可一物多用,深受幼兒青睞,在極具童趣的娛樂性下,同時有著獨具吸引力的競爭性,使得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民間游戲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善于利用自然資源,就地取材,更包含了個性化的人文資源,充分凸顯地域的本土特色。
如“翻花繩”的游戲,一根看起來難以引人注意的小細繩,但一旦到了充滿想象力的孩子們手中,細繩能夠變換出形態各異的造型,有“高大的鐵塔”、“輕巧的風箏”、“美麗的花蝴蝶”等,這些造型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孩子們用日常積累的生活經驗遷移所致。像這樣手腦并用,著實能給幼兒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帶來不小價值。
民間傳統游戲最獨特的一面便是它能夠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其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讓幼兒從小樹立起愛社會愛民族的良好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同時,幼兒不僅可以在園內進行民間游戲,也能在家里和社區內通過游戲宣揚傳統文化,形成一派和諧溫馨的良好社會景象。我國古代的統治者們也看到了游戲的自娛諧和作用,并借助民間游戲的這一功能來實現與民同樂,從而使得社會氛圍融洽和諧。
一些流傳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民間傳統游戲,在經過時代變遷后,會因為場地環境或材料質地的變化而影響現代人的玩法。因此,在現代的幼兒園里,我們要學會因地制宜,適時改編和創新傳統游戲的玩法,讓其與當代幼兒的身心發展和諧適應。例如在上個世紀廣為流傳的“滾鐵環”游戲,它所用的“鐵環”是金屬制的,造型纖細,難以控制方向,成功率非常低,這使得幼兒玩此項游戲的成就感就偏低。另外,在以往,其娛樂的場地更多是在家家戶戶門前的大空地上,而現在在園內,場地有一定限制,就更加大了游戲的難度。因此,從環境和材料兩方面都可以稍作調整:除保持“鐵環”的原始材質外,可以添加一些難度更小的塑膠材質,外形也可以做得更粗重一些;除了在有限的空地上娛樂之外,還可在適宜的地方畫上“田徑跑道”,讓孩子在固定的跑道內競爭性地鍛煉技能。
0-6歲階段五感的發育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和迅速的時期。幼兒的各個感官之間的發展并非是“自成一派”的,嗅覺、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感官需要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互相觸發,這對豐富幼兒的感官世界將起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民間游戲中,如何串聯幼兒的五感發展,對于幼兒教師來說,無疑是個新的挑戰與機遇。
這里以廣府民間游藝競技的“跳竹竿”和“舞南獅”活動為例。教師在組織“跳竹竿”活動時,除了向幼兒傳授基本的步伐“開合開開合”之外,還可嘗試加入合奏的民間傳統樂曲。經過實踐表明,在配合風格一致、節奏協調的背景音樂下,幼兒的身體能夠更快地進入狀態,整個游戲氛圍也會變得更加輕松愉悅。又比如教師在“舞南獅”活動時,融入民間傳統南獅的喜慶旋律,能夠讓幼兒自發地跟著節奏隨樂舞動。同時,豐富多變、極富動感的節奏也能激發幼兒想象游戲故事情節變化的樂趣。這些都表明,教師有意識地將幼兒的動覺、聽覺和視覺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動作表達音樂,音樂的帶動又提升了動作的協調,更容易引發幼兒自主參與的興趣。
在民間游戲中,不乏考驗幼兒團結協作能力和啟發幼兒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活動。教師在組織這些活動時,應當注意到其中蘊含的寶貴教育價值,切勿把其當做訓練幼兒身體動作技能的途徑。例如,在廣府民間游藝競技“舞龍”活動中,尤其以同隊幼兒間的節奏協調配合為重,教師在觀察游戲期間,時常發現幼兒會因為隊內某個成員的節奏快了或慢了,而發生爭執。在這里,教師應鼓勵幼兒學會合作,一起商量解決問題,并且,遇到了問題就要將道具放下,坐下來,靜心解決;另外,在游戲結束時的擺龍造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問龍能擺出什么造型,引導幼兒自由發言,然后拿出一兩張圖譜,著重討論圖片上的造型應該怎么擺,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啟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
挖掘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探討其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不僅是一種新的嘗試、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新的體驗。只要對民間游戲的有利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就能更好地保留和傳承,幼兒身體健康的和諧發展便能得到更好地促進。“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民間文化藝術無窮的魅力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發揮著、陶醉著孩子們,因為民族的才是最好的。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一定能讓民間藝術之花生根發芽,開出的民族之花將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