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婷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一直指導著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的改革與教學,學科核心素養更是體現著歷史教學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理問題的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了五種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明確出五種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指出史料實證是指諸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要求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史料實證其實是一種態度與方法,他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嚴禁的考察獲取真實可信的史料,以期達到還原真實的歷史。歷史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最大的目的是還原歷史的本身,并把史料作為依據,目標是以求真實。通過對史料進行篩選分析區分出不同的史料,并將真實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客觀的分析歷史、完整的了解歷史。“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實事求便是史學研究者們的守則。史料既是溝通我們揭開歷史神秘面紗的橋梁,更是我們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重要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是我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也是達到形成正確的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的重要要求。
歷史教學中仍然流傳著一種固有的落后的教育模式,那就是教師把教材當做固有且唯一的知識來源。不厭其煩的勾畫書中的知識點,樂此不疲的告訴學生哪些可能是考試的重點如何記憶這些知識點,甚至不時的進行聽寫與默寫頗有一副誨人不倦的敬業形象。其實這就是很多學校在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教育理念達不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問題。
同時,一些年輕的新老師不再墨守成規。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卻忘記了把握史料的真實性,不能因材施教、科學嚴謹的運用史料。比如,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例如設計小游戲,播放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品等多種多樣的課堂設計,以期望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卻忘記了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很多史料來源包含了夸張或虛構的文學色彩,在教學設計中忘記了對其進行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與使用價值。掩蓋了歷史教學中對科學性、嚴肅性、嚴謹性的要求歷史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發展歷史的了解、對世界各國國家歷史發展的軌跡的總結,其實更重要的是在對這些歷史事件的學習了解中,學生達到對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與轉變。所以更加突出了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科學的判斷與解釋歷史現象問題。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需具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他們互相關聯,互為補充,是在歷史學科學習中所必須具備的五種品格,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其中本文所提及的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中的關鍵方法與能力,是眾多素養養成的重要基礎與途徑。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一直以來有不少的人對其有誤解,認為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不需要具備自然學科的嚴謹科學態度,證據意識不足,只需要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高中教材必修一中第4頁第一自然段就頗為不嚴謹,課文中寫到“距今大約五千年前”,其實有確切史料記載的距今也就只有三千七百多年,所以很多老師講到這兒時就會提醒學生多注意運用史料來論證。其實,在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基本特點是:第一是用證據說話;第二是論從史出。很多老師在講述課程時會采取引用大量史料,這也是歷史這門人文學科的特點,課文與教材得出的結論也需要引用史料來進行論證。
什么是史料呢?歷史學教授葛懋春在《歷史學科概論》中指出:“史料就是研究歷史和撰寫歷史所用的資料,或稱之為歷史的信息。史料是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載體,所以常說的證據意識就是史料實證素養。我們通過對史料的論證、分析、推理得出我們相應歷史事件的結論,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在歷史教學中要做到用史料論證、用史料說話、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史料的引入,對每一段史料進行認識。歷史作為一門通俗學科基本上人人都會,人人都懂,但是正確的歷史認識,完整的歷史思維模式卻是需要傳授培養的。在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們對史料形成完整的認識,認識這個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和結果,以及發生這件歷史事件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強調史料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史料進行了解,學習史料的種類和劃分標準等,并區分文獻、實物、口述和圖文資料的區別,界定哪些為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等。在一定的學習了解基礎上,列舉大量的史料讓學生進行辨別學習、加深印象,使學生了解到史料的重要性。歷史教學最重要的就是系統的對以往史料的歸納和學習,并“以史為鑒”,所以史料對于形成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起著主導的作用。
由于高中歷史知識的有限,所以導致專家在編寫教材時運用的史料也極為有限,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就需要教師加大對史料的收集和課堂內容的豐富。例如,教師在必修二專題四講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時,可以引證大量的圖文資料或者展示實物,讓學生了解這一時期的經濟基礎變化所帶來的上層建筑的變化,更準確的認識學習那一段歷史。
在中國近現代史學習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史料的收集與運用,由于當時處于社會大動亂時期,各國紛紛派出駐華使者。從認知史料到辨析史料,再到解讀和運用史料是史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時不僅要收集國內的史料,也要注意對國外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中國近現代史史料類型復雜,且很多論述存在不足之處,所以需要通過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必須重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史料實證素養,史料對于了解歷史的真實性,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需加強自己的學習,更新教學方法,重視對史料教育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