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璠
(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據國家統計局呼和浩特市調查大隊統計顯示,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4.1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1萬人。城鎮化的進城帶來了農村(牧區)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同時也帶來了牧區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逐年增加的問題。[1]經過走訪調研,筆者認為教育是國民強大發展的根本,在國家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也要著力注重進城務工人員留守子女的受教育問題。
通過對H村蒙古族進城務工子女受教育的普查情況顯示,從學前班到初中每個階段的331名少數民族子女教育情況中,處于優秀的少數民族留置子女人數較少,占總人數的7.2%,學習成績中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3.2%,而學習成績較差的比例占總人數的49.5%。[2]這些數據分別顯示了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的學習成績普遍處于總體學生中的中下游。這些數據包含了兩類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一類是跟隨父母進城的子女,一類是農村留守子女,由家中老人照顧其生活起居,日常與父母交流較少的子女。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理想高度、亦或城鄉結合體系制度等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以及城鎮化發展未能達到成熟階段等多方面客觀原因導致。從主觀角度來講,子女的人格塑造與個人品德方面會導致價值觀的不同,對待學習重要性的看待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子女的學習動力相對有所欠缺,因為其無論成績好壞都未能有機會及時受到其父母的獎罰,因此成績好壞對他們來說并沒有明顯的概念。再次子女的心理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不能得到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的引導和保障,這將使其成長道路上受阻。
針對跟隨父母進城的少數民族務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當地政府應根據城鎮化人數相應擴建學校容量,讓需要受教育的務工子女有機會在校接受同等教育,并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將擴大教育場所落實到實處。
針對需要就學的進城務工子女放寬入學條件,制定有利于其入學的原則,爭取做到就近入學,綜合管理,保障公平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例如,將就近入學的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采取全部招收、網絡分配受教育學校、與統籌安排相結合等措施,均勻分配教育資源,對進城務工子女進行按男女比例分班,不針對成績好壞進行評判,爭取讓其從共同起點接受教育并在學校能夠塑造其真正的人格品質,并鼓勵進城務工人員長期督促其子女的受教育情況,完善網絡平臺的子女教育注冊情況,及時與課時老師溝通,確保其子女能夠在同等條件下完成九年義務教育。[3]
鼓勵當地有能力的公益大使創辦學校,并成立一對一幫扶措施,指定公辦學校有針對性地扶持拉動新成立的私立學校,讓更多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能夠享受同公辦學校一樣待遇的受教育機會。主要扶持方面包括師資團隊、授課教材、知識灌輸方式、學校教育理念、硬件教育設施、以及針對少數民族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長久發展問題有針對性的引導等方面。
針對如前所述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的教育現狀這一情況,當地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在中高考等大型考試中對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進行重點分批次錄取,減少少數民族進城務工子女與正常受教育子女之間存在的不同等受教育水平之間的競爭,以防止其內心的落差感存在,并且能夠讓更多務工子女擁有更高階段的受教育機會。
城鎮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必經之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教育發展問題作為人們城鎮化進程中尤其是少數民族城鎮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事關我國發展的社會問題。“加快推進城鎮化進城中的教育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教育理念”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入貫徹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落實,這也將成為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人民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