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苗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新課標強調英語教學要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重點,通過老師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聽、說、讀、寫、視”等基本能力,正確運用學習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題,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協同合作的精神,為英語再學習、再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課堂的導入階段應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對有關話題的思考。”不可否認,知識獲取的主陣地永遠是課堂,一節高效的英語課堂學習離不開生動、有趣的課程導入。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利用有限且寶貴的課堂時間充分利用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做到高效的課堂引入。
在語文學習中,有“題好一半文”的說法,在英語學習中,也是如此,好的開始也對最后的結果導向起關鍵性作用。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也是老師調動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開端。一個好的課堂引入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情景代入,先聲奪人,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構英語知識體系,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最終實現課堂導入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英語課堂導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好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課堂導入為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提供了互動途徑,為老師和學生建起了溝通的橋梁,學生在自由、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暢所欲言,老師在輕松、暢快的環境下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講授。
除此之外,課程導入也是溫故知新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伊始,教師通過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新知識有內在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來喚起學生原有記憶,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教師也可以通過導入環節對之前的教學成果進行檢驗,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有較清楚地了解,監督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教師利用課堂導入聯系新舊知識,在溫習舊知識的同時聯系新學的內容,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引領學生走向課堂學習的高潮,識記教學過程重難點內容。
新穎、生動的課程引入可以調動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求知欲,讓學生能夠在溫習舊知識的同時導入并迅速消化、吸收新知識。但教師在設置課堂導入環節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所授課程難度,進行多種形式的導入式教學。
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比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精美的圖畫、動人的音樂或者是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精彩電影片段,這些都可以成為生動、新穎的課堂導入形式。當然,教師也可以采用直觀導入法,通過具體的實物、簡筆畫、相片、幻燈片等手段導入教學,用最直觀具象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然,作為一名語言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僅僅是掌握單詞、語法,還要求學習者具備一些基礎的文化常識和背景。因此,背景知識的灌輸和文化素養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以以介紹話題背景為切入口,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將語言的習得與語言的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符合語言的輸入大于輸出的原則。
課程引入的設置也應聯系實際,最好能緊密聯系學生當前的學習生活,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學有所用,用有所學。課程設計中涉及的情境引入要使學生明確語言是具有交際性的任務的載體,因為語言學習的本質要求需要學生掌握語言交際能力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師,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但解惑的并不是只有教師,教師也可以通過問題導入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探究答案。教師通過設懸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其思維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為自己解答疑惑,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課程導入是高效課堂的起點,是溫故知新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和學生溝通、互動的有效橋梁,也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展示自身設計智慧的最佳途徑。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從學生實際交流出發,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順應教學內容和時代發展要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進行生動、高效的課堂導入。
總之,英語課程導入的設計是一門藝術,其修煉過程是動態發展變化的,需要教師不斷發展完善自身專業技能,不斷開創進取,推陳出新,以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