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朝 劉榮榮
(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外語+”全新育人模式結合十九大精神,從立德樹人出發,積極發揮外語的育人效果,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將外語特色、育人思想和國際思維發散到各項活動中,讓學生專業能力增強的同時加強自身思想建設,增強個人文化自信。
模式可概括為“4個‘E’”。前期通過兩個“E”(Enthusiasm熱情與Exhibition展示)加強語言技能培訓,充實第二課堂內容;后期通過兩個“E”(Exercise練習與Excellence優秀)增強專業能力,整合全面多元人才。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宗旨,下設“外語+名著”、“外語+演講”、“外語+實踐”、“外語+話劇”等一系列與外語文化相關的特色活動。通過穩步推進,增強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和文化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開拓文化視野,形成國際思想。
(一)“外語+名著”(Enthusiasm)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質量地培育高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風尚,營造“讀經典、品書香”的校園氛圍,塑造大批心系國家的青年學子,特開展此活動。
通過讓學生讀西方名著并且用外語傳達感受的方法,扎實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參考活動形式:“與名著對話——你聽,我說”,“一期一會——拜訪老師的心靈后花園”,“同一本書”——讀書感悟等)著力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相關的西方文化內涵,進而激勵更多學生愛上外文名著。
(二)“外語+演講”(Exhibition)
“講好家鄉故事,演‘譯’區域風采”。為深入貫徹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外宣工作會議精神,特設置相關“講好家鄉故事”的英語演講賽,鼓勵高校學生用英語講好家鄉故事,傳播好家鄉文化,在推動區域文化更加出彩的同時促進中外交流。
學生通過文化闡釋進行演講競技,不僅能了解家鄉,還可以利用英語讓家鄉“走出去”。比賽能發掘培養更多的外向型英語人才,促進區域的國際交流和發展,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
(三)“外語+實踐”(Exercise)
為實現文化育人,也需著力打造相關實踐行為的文化活動品牌。實踐以專業翻譯理論為基礎,以景區翻譯等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探究翻譯策略,使景區路、石、園、林等達到審美功能,使實踐成果能為旅游景區、城市國際化發展提供有效正確的翻譯,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和理論修養。
結合專業特色,以“譯”中華文化,實踐以弘揚中國精神為主線,服務景區外宣翻譯。學生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現狀,依靠專業知識對地方景區、城市發展進行規劃,不僅“育智”,還“育德”,更好地助力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
(四)“外語+話劇”(Excellence)
演繹話劇,再現經典。話劇演出以舞臺劇為主線,通過多國語言對中西方經典戲劇進行重新梳理編排與舞臺演繹,再現文化經典。(《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紅與黑》、《茶館》等等)
用藝術傳承文化,用演繹弘揚精神。戲劇表演可以增進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高度,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劇社的成立可以通過學生英文水平的展示培養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育人標準的落實不僅可以使西方經典戲劇在高校得到普及,也對西方戲劇的本地化和現代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多元化賽事活動培養輸出型人才。以點帶面,打破以往活動“只開花不結果”、賽前外語人才儲備不足的局面,培養學生對外語的熱情與喜愛,提高學生外語素養,進而為輸出階段提供優秀外語人才。
(二)模式可以形成反哺機制。通過逐步對外語人才的挖掘培養形成長效機制,為院、校、市、省、國家級比賽提供相關外語人才。借助思想呈現文化新形態,逐步形成“人才遞增,類型多元,長期有效”的新格局。
(三)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前復合型外語類人才發展難題。當前人才發展正處在學習結構調整陣痛期、社會需求增速換擋期,這為地方高校智庫發展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模式對外語人才進行整合培養,積累成庫。
(四)模式以外語專業型人才帶動全校復合型人才。在解決高校普系外語課堂局限性的同時,為解決外語專業人才泛而不精、精而不足的問題,模式改變機械化、唯理性的教學模式,賦予學生創造品格和發展空間,將知識技能內化為文化素養。
教育強則國家強,要堅持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以文化育人。以“外語+”為依托,發展出“思想+”模式,“思想+”的核心賦予語言活的文化內核、文化精神、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為語言植入文化的DNA,真正實現以文化育人講述好中國故事,用外語交際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