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禹銘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積極心理學于20世紀末起源于美國,是一門對人的發展潛能及個體美德等積極因素進行研究的心理學科目。它主要研究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組織系統、個體性功能、主觀幸福感和人文關懷等等,是一門科學、系統的理論學科。積極心理學以人文主義為基礎,旨在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和完善品格,強調積極人格、幸福感、自信心等積極情緒的建立。
大學生素質教育包括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素質、科學素質、個體的身心素質、人文素養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品德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是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包括良好的精神修養、文明行為、社會責任意識等等。二是社會交際能力。即個體的社會交往能力,主要指個體如何根據個人人格特點使其與社會形成和諧運轉的良好關系。三是創造性。即個體變革現有事物的能力,是對人類潛能的挖掘。四是抗挫折能力。它是指個體在逆境情境中所具備的抗挫折能力的心理素質,通過激發積極潛能來構建良好的心理狀態。
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力量、美德與潛能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想體系,它對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是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的。它是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其核心和基礎是積極力量,對于積極力量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研究,二是個人層面的人格和潛能的探討,三是群體層面上的組織系統的闡述。積極心理學以主觀體驗為基點,對人所產生的積極力量進行引導,并向周圍蔓延對周圍造成影響,從而建構起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心理學理論與素質教育是相契合的,素質教育是運用教育手段調動人的潛在素質,使之具備德、智、體、美、人格、心理等素質方面的能力提升和塑造;而積極心理學也是通過積極力量對道德、審美、潛能等進行全面挖掘、開發和引導,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行為方式。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理論與素質教育理論是具有一致性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對素質教育具有失去和指導作用。
一是培養環境方面問題。積極心理學是研究積極的外在環境對個體發展的促進作用的理論。在目前的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很多高校對專業教育非常重視,忽視了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缺乏對學習進入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格、心理方面的培養,沒有為素質教育提供一個有效的培養環境。二是教育目標方面問題。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個人自我潛能的心理學體系,特別是對主觀積極情感體驗促進個體積極認知行為更為關注。素質教育作為培養個體綜合素質的教育其教育目標也是為了使個體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素質教育不能為了應試只以學到知識或技能為目標,要加入情感性目標。三是教育方法方面問題。目前很多高校素質教育在教學方法方面仍然以應試教育為基礎,只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在課堂中不能獲得積極心理學上的積極情感體驗。
在校園中恰當選擇符合素質教育內在需求的、積極的教育理念,營造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個人與社會發展為前提,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及人格,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和發掘學生的潛力,推崇個性化發展,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實現思想、心理上的自我成長,成為社會發展的精英人才。采用積極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和教育在課堂上實現良好的互動交流,將學校整體環境塑造成一個積極功能組織,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積極的情緒,并充分發揮環境與人力資源的優勢,將這種情緒內化為積極的行為準則與價值觀念,實現對校園社會大環境的改善。
建立全方位的、長期、穩定的積極環境,以學生為中心,探索促進其形成積極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采取積極的教學引導,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結合實際進行課程設置,注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并為學生構建積極的心理發展機制,使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通過主觀感受、自信心、責任感等積極因素形成積極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還要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讓老師和學生成為平等、互愛、互動、信任的伙伴關系,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力量,挖掘拓展他們的潛力與優勢,使他們實現個人人格的重塑和凈化。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中對個體性功能、主觀幸福感和人文關懷等問題的關注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相契合,對于完善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理念,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