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信息技術與高等院校教學的聯合應用越來越普及。信息技術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供更多的機遇,再加上動態分層教學的聯合應用,可以提升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能力,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大的意義。
分層式動態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征及學習能力為基礎,將學生分成兩個或多個英語水平差異較小的群體。英語老師根據群體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布置教學任務,并以成績為參照標準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各項需求,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更多機會,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主要分為兩種教學層次,分別是顯性教學層次和隱性教學層次。顯性教學層次是以某個公開的標準進行排序并開展教學的,沒有班級的限制。而隱性教學層次主要開展于班級教學中,有助于老師開展個性化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大學英語分層式教學已經呈現了一種新的教學趨勢,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最大程度的減少學生差異化對教學質量的影響[1]。
動態分層式教學模式的原理主要有三個:一是成敗原理。俗話說:不論黑貓還是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事業中,當學生成功處理難度較大的問題后,往往會期待對難度更大的問題進行探究;當學生在長時間仍未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會失去信心,繼而產生較強烈的厭學現象。二是因材施教。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和思想學家孔子和韓愈曾主張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即因材施教。這種教學原理可以鑒別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教學活動,繼而提升大學的教學質量。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以同一個標準要求個體差異較大的所有學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學習情況開展教學計劃,這也成為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要求。三是以人為本。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填鴨式”教學為主,過于突出老師的教學地位,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分層式動態教學模式正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將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教學開展的所有活動都以學生為原點,激活學生的主動性。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觀察者的身份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態,滿足學生對教學的個性化需求;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對學生的三觀形成進行的正確引導,以科學的手段提升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信息技術構建的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突破,不再以老師的純板書講授為主,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將枯燥、無味的教學知識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如圖片、文字、聲音和錄像等等。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的過程中,接收到知識點有機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加語境的真實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和分層式教學模式的融合加入,豐富了大學英語“聽、說、讀、寫”四個主要模塊的教學資源,為老師的多樣化教學提供便利。例如:老師在開展聽力教學時,可供學習的聽力材料有《大學生體驗式英語教材》、《新概念大學英語教材》、《大學英語聽說訓練教材等等》,增加了老師的選擇難度。將分層式動態教學模式加入到聽力教學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近期的聽力成績,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推薦適合學習的聽力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最大程度的開發自身的聽力潛能。而且,信息技術可以為老師提供一個管理學生學習情況的平臺,方便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建立檔案并更新,為后期開展評價奠定基礎[2]。
老師需要“吃透”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以教學大綱為輔助制定各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再將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進行分層式動態教學。例如:當老師開展聽力教學時,學校提供的教材為《大學英語聽說訓練》(第三版)。這本書中的聽力訓練內容安排比較科學,難度呈由淺到深的模式。每個單元都由技巧練習、語言練習、口語練習和聽力延伸訓練四個模塊組成:其中技巧練習涉及的內容較簡單,包含兩個模塊,可以分別對學生的聽力技巧和交際口語進行訓練;語言練習需要學生對兩個篇幅較短的文章進行理解,鍛煉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控能力;口語練習是以上述文章的內容和日常交際用語為基礎開展的;聽力延伸訓練是難度較大的課堂聽力練習。老師在應用這個教材開展課堂聽力訓練時,需要以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基礎進行分層式動態教學,以成績為參考標準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對于英語基礎較差且學習能力較差的A組學生應該要求其完成技巧練習和語言練習,將口語練習作為延伸教學內容;對于英語基礎一般且學習能力一般的B組學生應該要求其完成前三項練習,將口語練習作為延伸教學內容;對于英語基礎較好且學習能力較強的C組同學應該要求其完成四項練習。長此以往下去,A組同學積累的基礎知識點越來越多,當其能夠自主完成口語練習的相關訓練內容時,即可升為B組成員。而且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上述四部分教學活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將復雜的語法知識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深刻刻畫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在階段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再加上老師的正向引導和鼓勵,提升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的效果和能力。
上文中已經舉例對學生的動態分層進行說明,就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需求進行分層教學。但這種分層模式并不是一直不變,需要老師定期進行考核,不斷調整各個教學層次中的人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學生的榮辱心、攀比心較強,老師應該將這種層次編排盡可能的弱化,只作為自身教學時的參考標準,不要在班級中大肆宣揚。這不僅可以保障老師正常的開展教學,還可以對學生形成一種特殊的保護,防止大學生出現“破罐子破摔”的不理智學習行為。
作業的完成情況是老師評判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參考標準,也可以對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和訓練。因此,老師在開展分層式動態作業布置時需要利用信息技術中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例如:在開展大學英語寫作訓練時,老師可以以“春天”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以信息技術為寫作環境,布置相應的寫作訓練內容。學生在完成寫作后,發送郵件到老師的郵箱中,提升老師的批改效率[3]。
評價機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可以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評價中改良自身的缺點,還可以為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獲取新的思路。通常分為兩種評價形式:一是形成性評價機制,需要參考學生的課堂狀態、出勤情況及作業分數等等,綜合性較強;二是終結性評價機制,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其中第一種評價機制常開展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例如: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時,老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讓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無定向相互批改,并讓學生根據評價建議完善作文,實現共同進步的理想化教學。
綜上所述,想要大學英語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成績,就必須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進程作為基礎開展分層式動態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再加上信息技術的輔助,提升大學英語與學生和老師的需求契合度。但這種分層式動態教學在開展隱性分層教學時不宜讓學生知曉,防止學生出現自卑心理,弱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