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陽
(中國農業大學,山東 煙臺 264670)
所謂大部制改革,就是著眼于政府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現象,通過對政府機構的裁撤、合并、調整實現政府機構的有效協調,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角色定位,徹底塑造公共服務型政府。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這7次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均有大部制改革的涉及。
1982年至2003年間這五次機構改革中,重點是精簡機構,通過不斷地裁撤、合并部門實現職能優化,最大限度地避免權責不清、職能交叉的現象。
2007年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大部制改革這一理論,通過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精簡政府機構和職能,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從根本上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要求,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政府權力運行。
2008年和2013年的兩次改革,重點是國務院機構的縮減,2008年的改革中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到27個,而2013年國務院組成部門進一步減少到了25個。除此之外,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實現政企分開,簡化政府權力,提高運行效率,而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鐵道部的裁撤,重新組建了國家鐵路局,將原來鐵道部的涉及市場運行的企業職責交給中國鐵路總公司。
1982年至2013年的這七次政府機構改革充分貫徹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理念,通過不斷地整合政府部門職能、簡化權力、理清分工,最大限度地優化組織結構,提高政府效能,推進政府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轉型。但與此同時,這七次改革也存在一些仍未解決的問題,總的來說,問題基本上分為三大類。第一,部門之間仍然存在職能交叉現象。第二,機構人員編制不均衡。我國的行政機構是按地區層級劃分,但目前的狀況是上層人員編制多,基層公務人員較少,呈現“倒三角”的形狀,嚴重影響辦事效率。第三,相關法律制度保障不足。行政組織法相對于大部制改革后的結果尚不完善,難以保證改革的結果和運行機制長期保持下去,難以鞏固取得的成果。
以上三點雖然是問題,但也是未來大部制改革重點改革的對象和領域,是未來改革的借鑒和前提。而在2018年,黨的十九大確定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的新一輪大部制改革,這將是中國行政領域一次科學高效的全新發展。根據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機構改革的部分,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新的發展方向:
1.此次大部制改革是涉及黨、政、軍、社會組織、事業單位等全方位的機構改革。之前七次改革都是國務院及其行政部門內的職能、部門調整,而十九大確立的改革則是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全方位的改革所有國家機構,從而實現國家運行機制的重構,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另外,通過轉變職能、優化職能配置、提高效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機構制度保障。
2.充分運用大部制思維進行系統性改革,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此次改革將是一次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它將從改革的頂層設計上,強調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的統籌性和系統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孤軍深入、單打獨斗式的改革。另外,此次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既立足當前也著眼長遠,優化國務院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有效地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的現象,形成科學規范、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組織體系。
3.此次改革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論是組建農業農村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是組建衛生健康委員會,工作重心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協同發展,這些都是此次改革的重點和發展方向,無不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為落腳點的宗旨。
4.本輪改革將下放給地方機構更多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自古以來都是國家改革的重點,而此次改革也將在這一領域有所動作。此次改革將下放給省級以下地方機構更多自主權,明確中央相關部門和地方各自職責分工,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和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充分賦予基層機構相應自主權,推動頂層設計、基層探索有機結合,必然能帶來多贏局面。
以上四點就是十九大確立的未來大部制改革的新的發展方向,此次國家機構改革將是一次全面的、深入徹底的大清洗,這不僅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機構的運行效率,更是為十九大部署的各項任務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此道將與各項改革配套措施一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