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蕭縣苗苗幼兒園,安徽 宿州 235200)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影響非常大。如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助力他們健康成長,是新時代值得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我們,父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至關重要。為幼兒創設和諧穩定的成長氛圍,助力他們快樂成長與發展,對于每一位家長而言是置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相較于物質而言,幼兒更多的傾向于自身的體驗過程,物質對于他們而言是虛無的,毫無概念的,而父母傾力為其創設的家庭氛圍則是幼兒獲得體驗的重要條件。基于此,家長可以通過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幼兒懂得不同的道理,奠定幼兒早期的性格基礎。例如,幼兒在家中撕紙行為,如果家長火冒三丈的大罵一番,反而效果適得其反。因為在兒童的認知里,他并不會考慮到撕紙帶來屋子的凌亂不堪,只是出于好奇對事物的探索罷了。這時候粗暴的制止,很容易扼殺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對以后性格的養成也會造成不利,孩子會出現膽小、怕生等性格缺陷。這時候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例如帶幼兒出去感知自然,或者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等等。
當然,對幼兒過度的溺愛也是不科學的。愛孩子對于每一位家長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但家長能否正確的愛孩子,是值得探討的。經過實踐調查發現,并不是每一次家長都能做到科學育兒,有的甚至過度溺愛,過分偏愛孩子,給予孩子無限的寬容,這是十分危險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容易把孩子帶入危險的境地,孩子往往由于父母的放縱變得無限自私、冷漠而忽視了換位思考。相反,應當適當的鍛煉孩子,例如帶孩子去超市時,讓孩子獨立結賬;早起上學,讓孩子自己穿衣等等。通過日常小事讓孩子養成獨立、勇敢的性格,讓孩子學會尊重、感恩他人。這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磨練,也會成為影響他一生的寶貴財富。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至于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完全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影響非常大。家長作為幼兒最信賴的人,是其絕對的權威,通常家長說什么,幼兒就會輕信什么,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為此父母一定要豐富自我,提高自我修養,在言傳和身教上做幼兒心靈的導師。只有家長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才會更懂得呵護、理解幼兒的種種行為,才有利于向幼兒灌輸健康的生活態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作為父母一定要合理安排網絡瀏覽時間和陪伴孩子的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上,否則,幼兒也會學習父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虛擬網絡中,久而久之就會喪失與同齡人交流的興趣,這不僅影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會引發自閉癥等不良癥狀,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父母要自覺學習幼兒養育知識,以便于給予幼兒更科學的教育。科學表明,愛看書的父母,其孩子更易于去模仿,也會增加讀書的興趣。與此同時,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給予幼兒更多的陪伴,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父母陪伴的意義不僅可以增加親子感情,還可以即時解答幼兒在學習中的疑問,給予幼兒充分的安全感。
平等的對待孩子是親子關系升華的良藥。作為父母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年幼不懂事,但也有他們自己的思想,并且兒時的記憶將會影響一生。所以做一個有涵養的父母十分重要。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即使在我們看來他們的某些思想是幼稚的,但從某種程度上,孩子的潛意識里會覺得受到了關注,得到了充分的愛和呵護,這樣就從小奠定了孩子與父母親近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這樣的孩子性格多會開朗豁達,并且會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相反,那些從小受到忽視,與父母溝通較少,甚至是留守兒童的孩子,性格多會孤僻,甚至長大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這與父母的溝通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
總之,幼兒家庭教育不可忽視,作為父母要充分重視幼兒的一舉一動,多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同時還要提高個人品德,做孩子的好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是當代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