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耀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教育是累積知識、健全人格、推進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既是一種實踐工具,又是一種自我深化、不斷升華的過程。當今中國社會,教育的使命已上升到凝聚人心、振興民族的高度。關于如何推進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總書記教育方針的指導下,“立德樹人”成為深化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等教育必須凸顯的課題。總書記強調“各類課程及業務工作與思想政治論課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即高校各門課程必須明確使命,堅守好課程的政治崗位。文書寫作教學改革正是基于此一背景而深入開展。
文書寫作是全國大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學生提高文書寫作能力,更好從事文職工作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但據筆者觀察,此課程在開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常見問題:
第一,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大多關注的是訓練學生對寫作模板、寫作套路的掌握,對寫作的具體內容關注度不夠,較少有教師對授課文種的具體內容、作業的具體內容進行專門性的設計;授課時所用案例特征化、傾向性都不明顯,顯得十分隨意,有的教師甚至完全使用教材案例,不做任何選擇性的添加。即本門課程的教學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重技巧而輕思政,這是文書寫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第二,部分教師能夠做到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設計,課堂氛圍較為輕松。但其主要目的仍是在力圖克服本門課程相對僵硬、枯燥的弊病;而較少有教師能夠在教學的同時,做到既教會學生掌握寫作模板,又能寓教于樂,又能寓教以“政”,在生動活潑、嚴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把思政教育內容春風化雨般無形滲透到教學當中。重個性而輕思政,這是文書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認知誤區。
第三,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大多是死記寫作模板。從宏觀層面來看,學生對學習內容缺乏選擇能力,對國家、國際重大事件關注度不夠;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在寫作以思政話題為主的公文時,對相關專業語言的掌握能力比較薄弱,即運用行政、思政語言進行寫作的能力明顯不足。
第四,絕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后,思考國家、國際重大問題的能力依然薄弱,甚至從未意識到可以在文書寫作課上培養自已的對國計重大民生問題的思考能力。具體表現是: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娛樂自我,參與國家生活的意識較為薄弱,對以本門課程為基礎,延伸思考政治問題缺乏意識,更缺乏能力。
第五,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大部分高校在開設文書寫作課程時,往往把教學目標定為提升學生實戰寫作水平,忽視了它引導學生關注政治重大話題,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思政教育功能。
文書寫作一課本身是一種知識的傳遞,但“知識本身并不意味著品德的形成和價值的養成”[2],如何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鑄造學生優良的品德,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本門課程同樣需要思考的時代話題。在多年教學的基礎上,筆者探索出以下幾點可行性操作方案,僅供參考:
首先,結合政治宣傳平臺,精選課堂案例。任課教師必須摒棄隨意使用教學案例的陋習。“高校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和‘他所處的時代的國家的重要道德觀念的解釋者’。”[3]為全面加強文書寫作課的思政色彩,任課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堅定的政治意志與品質,把牢案例這一關。教師可以登錄國務院網、地方各級政府網站,可以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可以關注本單位辦公網,及時關注國家、社會、單位的動態,尋找歷史案例、現實案例,結合授課內容進行講解。例如在講授“令”這一文種時,教師可以引入2005年3月14日胡錦濤同志頒布的三十四號令,此令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反國家分裂法》。在當前臺獨、港獨勢力抬頭的情況下,引入這個案例,可以在講解寫作要點的同時,向學生進一步傳遞愛國、反分裂思想,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在講授“通知”這一文種時,學生往往對這一熟悉的文種不太感興趣,教師可以引用201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通知,向學生講解掃黑除惡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其次,結合國家學校大事,布置寫作作業。任課教師必須強化作業的時代性、思政性。因此,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國內外、校內外重大事件的進展,適時引入課堂,加以強化:既強化時事的宣講,又解析寫作的關鍵技巧。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有提前改變案例的意識與敏感性,對國內外話題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對本校的規章制度要有清晰完整的掌握。這樣才可能根據時間、事件的變化,對案例加以調整,布置的作業才能更具備鮮明的時代性、思政性。前不久,娛樂明星翟天臨學術門事件一度甚囂塵上,很多學生對此話題十分感興趣。任課教師在講授“通知”時,便可以本單位的名義下發一份通知,要求論文指導老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認真把關,學生在寫作論文過程中嚴格恪守學術規范。這樣,便能把時事熱點與教學內容完美契合,布置的作業既有時效性,又有警示意義和良好的引導作用。同樣,在中美貿易紛爭的大背景下,國內很多外貿企業遭受損失,教師可以模擬某市政府下發通知,對全市中小企業予以減稅。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就得檢索中美貿易戰的相關信息,寫作時列清市政減稅的原由,認清美國單方面加稅的行為對我國企業造成的損害。這樣布置的作業就能兼顧教學與思政教育,做到教書、育人兩相融。
再次,結合國家學校大事,舉辦各類比賽。任課教師必須破除文書寫作一課與各類競賽無關的傳統思維。很多任課教師認為本門課程重在實戰,學生在課后多多練習即可,和競賽并無關聯。孰不知對絕大多數實踐類課程而言,競賽是很好的教學輔助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國家、學校的各類大事,舉辦相應的文書寫作比賽。如2018年,新中國喜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筆者與所在學院合作,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了規模宏大的手制簡報比賽。比賽形式為:制作簡報;內容為:謳歌改革開放;要求:嚴格執行簡報格式,一律手抄。比賽任務布置下去后,全校數百名學生積極參賽,中文系的學生積極性則更高。學生在制作簡報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認真復習關于簡報的上課內容,一方面必須檢索改革開放的各種史料,一方面還要做好美工,做到書法雋美。整個過程下來,關于簡報的教學任務、思政教育的任務都得到了完美貫徹。參賽學生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還能充分認識自身不足,對未來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督促與提高作用。
再次,抄寫背誦經典公文,加強語感積累。為全力提升學生的實戰寫作水平,讓他們閱讀、抄寫、背誦經典范文是個必不可少的途徑。但選擇哪些范文,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工作。為強化課程的思政色彩,務必告知學生:娛樂、美食、星座、家居方面的內容絕不能看,必須選擇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密切相關的且極具正面引導力的內容,如2018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等。在保證基本前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登錄各大政治宣傳平臺,每周閱讀、抄寫若干份正能量公文,對字數、字跡均可做出嚴格要求;每次上課前,抽取相應的學生檢查背誦,并記錄成績。這樣,通過長期的堅持,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公文語感,對優秀公文的認知力、判斷力都可以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而讀、寫、背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接觸國內外時事,視野被逐漸打開,思考政治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最后,制訂公文詞匯表,加強實戰能力。絕大多數文書寫作教師在講授本門課程時,都會發現,學生運用行政公文詞匯,尤其是思政詞匯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經常出現誤用口語甚至是用語不規范的現象。為切實改變這一現象,教師須在教學過程中,收集常用的行政公文詞匯,對重點思政詞匯進行解釋、示范。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又可實質性提升其對思政詞匯、思政語文的運用力。筆者在多年教學過程中累積了數百個常用公文詞匯,并制作了一份公文詞匯表,以下僅是其中幾例。
[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機關請示或請求。如“報請上級批準”。
[備案]向主管機關報告事由存案以備查考。如“此事已報上級備案”。
[查辦]查明犯罪事實或錯誤情節加以處理。如“嚴加查辦”、“撤職查辦”。
[批閱](領導人)閱讀文件并加注批語。“懇請批閱”。
[簽注]在文件上批注意見。如“團隊旅游簽注”。
[審批]審查批示。如“報請上級審批”。
這些行政公文詞匯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公文中經常出現,學生對其中的一些詞匯比較陌生,甚至經常用錯。教師可以在講授相關案例的時候,進行適時講解,并加強實戰造句的思政性。經過幾年的累積,詞匯表臻于完善后,可以在下一個教學過程開始之際,下發給全體學生使用。
文書寫作雖然是一門普通的專業基礎課程,但本門課程可以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可以包納更多的思政教育技巧。只要任課教師政治意識到位,備課積極,完全可以把傳統教學內容與當代思政教育完美整合,在傳授寫作技巧的同時,真正做到習總書記倡導的“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實高校教學“立德樹人”的指導方針,真正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