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社會轉型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群體性事件的誘發因素日益增多,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教育作用,決定了其在高校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處理、善后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是“聚眾共同實施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嚴重擾亂社會治安、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
二是認為群體性事件具有違法性,參與者所制造的行為后果可能會觸犯刑法,構成犯罪,使得行為具有了違法性。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高校群體性事件,既一些利益訴求相同或相近的大學生群體,在其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時所采取的突發性的大規模群體性行為,企圖通過群體性的活動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需求的滿足。
第一,突發性和必然性。事件爆發的誘因是突發的,其內部所積累的各種矛盾才是直接原因,群體性事件也具有了必然性。
第二,群體的互動性。事件的策劃者和參與者有校內也有校外人員,策劃者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參與者按照他們既定的方案活動。
第三,參與者的從眾性。事件當中策劃者只占據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參與者,很多參與者并不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事件往往表現出從眾性。
大學生政治觀念比較淡薄,價值觀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他們自身的政治素養和分辨能力還不夠成熟,這樣就很容易被國外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的人所利用,煽動大學生來達到他們破壞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目的。
社會在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不公平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的不滿情緒,他們通過組織群體性活動對這種現象進行反擊,希望通過大規模的活動得到政府的合理性解釋和合法化解決。
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迅速地進入了社會化過程,虛擬的網絡世界可以隱藏身份進行自由的發言,增加了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使他們更早地接觸社會以及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
隨著高校群體性事件的不斷增多,已經開始建立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針對基層黨組織的預警機制還比較少。
由于同學之間存在的個人情感因素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存在,黨員同學在日常發現問題時并沒有及時報告老師,以至于矛盾越積越深,有些甚至在群體性事件發生時,還替參與者隱瞞,這樣都不便于及時有效地解決矛盾沖突。
目前基層黨組織存在總結經驗與實際行動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能夠深刻認識工作中的不足,但是執行力不夠,給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埋下隱患。
要合理利用黨組織理論學習和黨員社會實踐服務機會,不斷加強對黨員同學的黨性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切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不斷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素養。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采取了很多方式加強學生黨員與普通同學的聯系,隨時掌握同學們的思想動態和其它方面的情況。基層黨組織也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利用信息網絡作為載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和網絡交流,拓寬信息流通渠道。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開展對廣大青年團員的思想教育,在遇到突發事件時進行客觀、理性評價的意識。帶動團組織建設,進而吸收更多優秀的團員加入黨組織,更加有利于管理。
因此,認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養黨員骨干,切實發揮黨組織的導向作用和凝聚力,這樣才能不斷降低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