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瀟亮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500)
薩特的絕對自由觀點的出發點是個人,他認為自由的基礎就是自我,也就是說,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不希望人被任何事物所約束,因此,他反對“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種唯物主義的自由觀,如果人的行為可以被預知,那么也就意味著人一定是受到客觀條件的約束,雖然這違背了馬克思關于人受到客觀規律限制的思想,但薩特提出的這種絕對的自由觀仍然是為實現馬克思人的本質所做出的努力。
關于人的自我行為,薩特提出了三個特征。第一種是自我選擇。薩特認為自我的每一個行動都意味著個人的選擇,因為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發展的道路,比如從事藝術、體育、文學等都是實現人生目標的方式。但這些發展途徑并不會限制人的發展,人們雖然先擇了一種發展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不能放棄原有的道路轉而制定新的目標,因此,即使在社會中,人的選擇依然是自由的。第二種特征是自我選擇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人們的選擇并無先驗標準。人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不會去參考以前的例子,就算這種選擇在歷史上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那么人們在歷史上曾經做出過的選擇也不應該對現代人造成影響,因為恰好是這種影響使得人們不那么自由了。第三個特征是自我選擇不受客觀必然性的約束。薩特曾經在他的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列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有一位青年學生為了是上前線去為祖國戰斗,還是留在孤寡的老母身旁照料她,而躊躇不決的去求教薩特,薩特對他的回答是:“你自由挑選,自由創造罷!”[1]這個例子實際上解決了很多國內青年人的心理負擔,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你的妻子和母親同時掉進河里,該如何選擇的問題,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個問題與薩特所舉的例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薩特想表達的意思就是當人們很難做出選擇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而人無法避免這種選擇,因此他希望用絕對自由來幫助人們免受這種困擾。
薩特認為,人的選擇既然是絕對自由的,那么人對自己的行為就應該絕對負責。這里對這種“負責”一詞的理解,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對自己負責,另一種是對其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主要是出于對自身自由選擇的一種負責,因為人一旦下定決心選擇一件事物和目標之后,就應該堅持到底、一心一意的去完成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在受到外界干擾的時候對自己最初所選擇的事物有所動搖,這對我們當代年輕人有著非常大的啟示,今天我們提倡“不忘初心”實際上就是對薩特這種觀點的最好的強調。應比較簡單的表述就是干什么像什么,還有就是承認自己的罪責。薩特認為,選擇戰爭就會有戰爭罪,但既然選擇了戰爭就不應該逃避,因此選擇了戰爭自己也就成為了一名戰爭犯。[2]另一種責任感就是對別人負責,這一點其實與馬克思關于人是社會的產物的思想極為接近,因為人畢竟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人無法徹底的孤立自己。當自己的利益與其他人的利益產生聯系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對其他人的利益負責,也就是說,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關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先照顧集體利益。由此可見,薩特的絕對自由并不是一種自私的觀點,而是一種科學的人本主義學說。
絕對自由觀作為一種人生觀與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非常具有參考價值,首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是越來越大的,很多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都在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考研還是就業,因為很多大學生其實都想著找一份好的且穩定的工作,但是好的工作并不多,因此很多人都選擇考研來提升自己的學歷,但事實上,大學生中的多數人并不愛學習,不通過努力就想找到好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研究表明,很多報考研究生的學生考前并沒有認真的復習,棄考的現象也很多。如果一個平時就不愛用功讀書、平時就不努力里認真的人僅僅憑借一次臨時的努力就像解決一輩子的問題是不可能的,真正了解薩特絕對自由觀的人會明白,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社會壓力而是我們自身,我們不應該盲目跟風、不為自己負責。因此,薩特的絕對自由觀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太在意外部社會給我們的壓力,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如果做出了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