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衛
(流水鎮新壩九年制學校,陜西 安康 725015)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閱讀能力,除了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之外,還應該有效利用課內外閱讀資源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和思考空間,在課堂上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其能夠針對某一語篇或某一中心思想進行研究和探討,提升其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同時,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在理解文學語篇或是文言文的時候,由于只是水平的局限經常會出現偏差,產生許多閱讀障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閱讀層次,一個班級學生閱讀能力等級的劃分也會越來越明顯。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將問題提出來,和其他學生一起探討,既能大大提升教師的公信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整齊劃一,在問題的探究中學生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其思維的拓展性延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會更加樂于參與到課堂的閱讀討論和探究中,這對于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來說具有重要意義[1]。
中學語文的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其中僅作為引導著和教育者的角色,需要將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在布置完閱讀任務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閱讀心得和經驗,因此,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會根據學生個體素質甚至是時間地點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要求教師注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啟發其能夠更善于理解文章,站在和作者的同一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跨越歷史時空感知閱讀魅力從而提升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要積極轉變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之外,最主要的是要求教師以課內的教材為依據。具體來講在預習的環節中讓學生通讀下節課要講的閱讀篇目,查找與作者相關的資料,遇到不懂的問題做出標記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和探究的形式加以解決。在課堂上,教師針對閱讀文本內容為學生布置課堂閱讀任務,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自主閱讀,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逐漸學會思考,教師針對重點或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教師也開展自主閱讀教學的時候,為了突出探究性和實踐性,需要適當應用鼓勵性語言為學生構建自信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探究閱讀中來,進而積累豐富的閱讀量,為寫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首先在課外自主探究閱讀材料的選擇時候,教師依然要以課內學習資源為依據和藍本,例如在學習魯迅文章的時候可以選擇魯迅先生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更明確地感知魯迅先生一生的創作背景和不同作品所表達出或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自主探究閱讀目標,將學生分為幾個課堂探究小組,每一組帶著不同的閱讀任務完成課外延展,教師進行適當的總結和指導。最后,教師在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評價的時候也需要接受學生的測評,根據學生的反饋來優化教學形式,以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2]。
首先,要求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提升對文本材料的感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式地讓學生在逐步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閱讀也應該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第一是粗讀,消化生詞和生字,并對基本的文學常識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確定文體、文風的情況下進行精讀訓練,讓學生有效把握文章的基本情感走向,由教師講解重點的知識點和句型等,開闊學生思路。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遷移和過渡,將所有閱讀的感受記錄到一個本子上,日后再遇到類似的文章或者語篇可以舉一反三,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積累量,也有利于知識點和閱讀情感的遷移,對培養學生較高的語文素養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感知力,在強化其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的同時,為增強其語文素養奠定基礎。因此在實際的閱讀訓練中,教師應該針對課內教材開展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有效拓展課外自主探究閱讀素材,科學設置自主探究閱讀的教學流程,使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水平都能有所提升,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